整理/黃朵而
1.
20多年來,居住在美國俄亥俄州萊克伍德市(Lakewood)的吉米.辛納屈(Jimmie Sinatra)每年冬天,只要戶外積雪厚度達到5~6英寸時,他就會義務幫鄰居剷雪,每次至少會清理34條人行道,並且拒絕接受現金捐贈。現年81歲的辛納屈表示:
「我不要錢,也不求任何回報,我只想幫助鄰居。」
2.
導演艾倫于格多(Alain Ughetto)出生法國,從小他就對自己有義大利名字感到困惑;長大後,他花了9年爬梳父祖輩從義大利移居法國的時代背景。今年,他製作動畫電影《狗和義大利人禁止入內》向奶奶致敬,並探詢「我是誰」的意義。艾倫于格多說:
「對我來說,知道自己的來歷很重要。我希望透過電影為我的孩子做這件事,也是為年輕一代的人做這件事。」
3.
不忍弱勢因為貧困得不到治療,尼泊爾眼科醫生魯伊特(Sanduk Ruit)開發出低成本的白內障手術,最快5分鐘即可讓病患重見光明;37年來,他在亞洲、非洲免費進行逾13萬次白內障手術,被各國媒體形容是歷史上拯救最多盲人的菩薩。魯伊特的理念是:
「我的目標是讓人們能公平獲得醫療服務,希望人們不論貧富,都可以得到治療。」
4.
廣告詞中,常常出現優質、高檔等詞彙,容易讓人陷入愛比較的心理狀態,這促使英國社會語言學家克里斯平.托洛夫(Crispin Thurlow)重新思考,甚至改造「平庸」的概念,他更進一步邀請大眾「擁抱平庸」、跳脫比較的壓力,讓自己活得更自在。托洛夫表示:
「時時提醒自己,不當佼佼者、不比別人優秀或擁有更好的東西,無傷大雅。」
5.
當了兩年室內設計師後,張雅文自認個性與設計產業格格不入,於是決定報考高普考一般行政;起初她邊打工邊補習,考前半年才辭職專心準備,避免給自己太多壓力,讓心態盡量保持愜意,備考一年就考上高普考雙榜。張雅文認為:
「不要浪費時間活在別人的生活中,自己的人生要自己掌握與珍惜。」
6.
不少人都喜歡吃巧克力,但日本藝術家Norico卻用巧克力畫畫─她利用融化的巧克力,加上手指及廚房基本工具,就能在盤子裡繪畫,從名人、卡通人物,甚至婚禮請帖都得心應手,變化圖案的過程一氣呵成,製作影片完全不需靠後製剪接。Norico說:
「衷心希望我描繪的巧克力藝術世界,能帶給每個人微笑。」
7.
印度有近1500萬老年人獨自生活,就算沒有失能,卻普遍愈來愈感到孤獨;為此,31歲的奈杜(Shantanu Naidu)2021年成立新創公司「好夥伴」,僱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為獨居老人提供「孫子女服務」,消除長輩的孤獨感。奈杜表示:
「希望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能改變許多人的世界。」
8.
2021年,來自中國大陸的張洪成功登上聖母峰,成為亞洲首位、世界第3位登頂的視障登山者;在登頂前,他做了很多準備,例如:他每天在海拔3600多公尺的拉薩,背負幾十公斤的行囊;在200多級台階上,反覆爬3個多小時。回顧過往,張洪分享:
「以前認為命運不公,現在覺得或許命運也給了我褒獎,讓我有機會為他人帶來一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