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湖北十堰 古城蛻變汽車城 文/記者惠小勇、皮曙初、李勁峰 |2024.01.13 語音朗讀 75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無人機航拍的十堰城區全景。圖/新華社房縣第五屆詩經文化旅遊節開幕式。圖/新華社遊客在十堰市博物館內參觀恐龍化石。圖/新華社東風商用車輛工廠,工人手拿隨車卡片準備接車下線。圖/新華社學堂梁子遺址「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考古方艙。圖/新華社 文/記者惠小勇、皮曙初、李勁峰原以為十堰城區是由1967年第二汽車廠開工起步建城,是個新型「汽車城」,卻沒想到,隱藏著許多令人意料之外的「今古傳奇」。湖北十堰是一座常常被外界誤解的城市:地處大山深處,是個山溝溝裡的城市,只有幾十年的「建城」歷史;一些外地人不知道著名的武當山就在十堰,甚至只知道有武當山,不知道有十堰市……從仲春到初冬,記者數訪十堰發現,山水之間還隱藏著許多令人意料之外的「今古傳奇」,蘊含著一個內陸開放型城市獨有的個性。古城見證厚重文脈十堰位於鄂豫陝渝四省市交界之處,北抵秦嶺,南依巴山,境內群山綿綿,溝壑縱橫。地如其名,十堰城區所在地,確曾有十條築土壅水的堰壩。初進十堰城,新建的健康步道依山就勢,蜿蜒盤旋,站在步道上遠眺,群山環繞下的車城,車水馬龍,不由令人感慨人在城中、城在山中,難免顯得有些逼仄。但是,出十堰主城區往北,經十堰大道驅車約半小時,眼前豁然開朗,呈現出一片開闊地帶。漢江至此,水面寬闊,兩岸地勢平坦,展現出不一樣的城市格局。這裡便是古時候的鄖陽府、今天的十堰市鄖陽區,已有三千多年建城史。「這是一個能建設百萬人口大城市的漢水河谷。」漢江師範學院副校長吳冰表示,作為比長江、黃河還要早七億多年的中國最古老河流,漢江在這裡橫貫秦嶺巴山之間,形成兩山夾一川的壯美地形。史料記載,早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建城記載,坐擁漢江之便,上津碼頭連南接北,曾經舟楫穿梭、商賈雲集。古城見證了十堰的文脈厚重,但十堰的厚重遠不止於此。在鄖陽區,漢江受群山阻隔形成連續四個大拐彎,成為三千里漢江彎曲最密集的河段。連續拐彎尾端的南岸,鄖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內,曾發現世界上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分布最廣、龍蛋共生的恐龍蛋化石群。曲流拐彎的啟首處,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遺址,因發現距今百萬年的「鄖縣人」頭蓋骨而震驚於世。走進學堂梁子遺址的考古方艙,二百多平方公尺的發掘現場,動物化石密集疊壓,大量新出土的石器等待清理登記。二○二二年五月,學堂梁子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在「鄖縣人一號頭骨」發現三十三年後,相距三十三公尺遠的發掘地層壁面上,「鄖縣人三號頭骨」破土而出。大陸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鄖縣人三號頭骨」與此前同一遺址發現的一號、二號頭骨,同屬於至少百萬年前的直立人,且頭骨保存更加完好、形態更為清晰,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因車而建因車而興今天的十堰城區是由一九六七年第二汽車廠開工起步建城,二○○三年九月,東風汽車公司總部從十堰搬至武漢。十堰一時間陷入沉寂,倍感失落、迷茫,甚至委屈。彼時,東風及配套汽車的工業產值超出全市GDP的百分之六十。東風總部搬遷,給十堰帶來巨大衝擊:工業產值和地方稅收大幅下降,酒店門前車少人稀,旺盛的樓盤交易日漸冷落,商場裡原本走俏的商品變得無人問津,城市「空心化」論調不斷……來自五湖四海的十堰人,用山的樸實建起了一流的東風,用海的胸襟理解了東風的選擇。自此,十堰開啟了沒有退路的「二次創業」。陸續建成高速公路、民航機場、高速鐵路,打通交通束縛;新建一批工業園區,大力招商引資培育電力、醫藥、設備製造等新產業;發掘汽車產業基礎雄厚優勢,重塑「車城」競爭力。總部搬遷,但東風商用車生產基地還在。走進東風商用車生產線,數百名工人在流水線上和自動化機器人各司其職,每三分鐘一輛東風商用車下線。二○二三年前三季度,東風商用車累計銷量達二十六點零七萬輛,同比增長百分之十點零八。不僅東風商用車,十堰汽車產業近年來全面挺進新能源賽道。十堰遠景動力零碳智能電池產業園車間內,新能源電池製造的勻漿、塗布、輥分、模切、卷繞、裝配等數十個工序高速高精度全自動化運行。目前十堰已布局二十六家規模以上新型動力電池企業,已建、在建或將建的新型電池項目總投資超過人民幣五百億元。二○二三年前三季度,十堰共生產新能源汽車七點三萬輛,占湖北省總量的百分之三十,出口占全省百分之五十一點三。發掘汽車產業鏈整體優勢,十堰正在全力建設「汽車零部件供應鏈發展聯合體」。眼下,十堰共有汽車零部件企業二千餘家,生產零部件總成一千餘種、零部件四千餘種,出口七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大陸產業鏈最完善、規模最大的商用車整車及零部件產業聚集區之一。「到二○二五年,我們規劃汽車工業總產值將超過二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十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負責人介紹,聚焦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一個全新的汽車工業基地正在顯現「新質」活力,一個新型的「汽車城」依然名副其實。古老《詩經》千年傳誦陶淵明筆下桃花源真實地走訪十堰各地,記者注意到,流傳至今的許多成語,與當地自古以來的多元文化密切相關。「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正是楚國先民早期在漢江中上游一帶艱苦創業的生動寫照。先秦時期,這裡有庸、絞、鄖、房等上古方國。絞國被楚國圍攻,被迫在國都之下訂立「城下之盟」。戰國兵戈不斷,十堰一帶處於秦楚兩個大國相互征伐交鋒區,有的地區一時為秦所占,一時又為楚所併,歸宿反反覆覆,因而有了「朝秦暮楚」之說。多元文化在此聚集十堰還是一個移民流入之地。西晉末年「永嘉之亂」,造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移民遷徙潮。十堰地處水陸交通要道,成為「衣冠南渡」的移民聚集地。明清時期的戰亂紛爭中,這裡也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移民集中流入地。「朝秦暮楚」之地,移民、流放之所,帶來多元文化在此聚集、碰撞。「民多秦音、俗尚楚歌」等民俗風情保留至今。「關關雎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在房縣門古寺鎮草池村,一陣陣高亢嘹亮的歌聲不時傳來,打破大山的寧靜。這是當地老人正在唱著流傳已久的民歌。起初,村民們並不知道歌詞出自《詩經.關雎》,他們只是覺得這些民歌唱的是家鄉的山水和自己的心聲。直到後來有專家到房縣采風,竟然發現古老的《詩經》一直在當地民間傳唱。房縣村民世代好歌,直至今日村村有「歌布袋」,鎮鎮有「民歌王」。當地曾經開展過民間文化普查,蒐集到民間歌謠上萬首,其中竟有百餘首含有《詩經》元素。穿越兩千多年時光,《詩經》以民歌的形式在大山深處流傳,不得不說是當地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一些研究者認為,《詩經》的主要編纂者尹吉甫就是房縣人。房縣民間流傳著許多尹吉甫的故事,「尹吉甫傳說」還被列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考證這些現象,學者認為是流放者帶來的宮廷文化與本土文化發生融合,催生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黃髮垂髫怡然自樂泛舟武陵峽,山巒俊秀陡峭,飛泉流瀑。由於峽谷平均寬度僅五公尺左右,抬頭仰望,九曲回腸、青天一線,最狹窄處僅容一人,通過後別有洞天,恰似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景象。「這兒可能真是陶淵明筆下桃花源所在地。」曾擔任竹山縣文聯主席的華賦桂介紹,竹山自秦時就被稱為「武陵縣」,竹山「桃花源」目前仍有數戶農家居住,這裡地處秦楚交界,更貼合「避秦時亂」躲進深山的描述;《桃花源記》說南陽劉子驥「聞之,欣然規往」,而竹山就緊靠古時南陽郡。世外桃源或許出自陶淵明想像,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卻成為世代以來人們心目中農耕生活的理想狀態。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南豐儺 2000年的民間舞蹈活化石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烏魯木齊 邊城變熱城 遊客突破一億人次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