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宏融: 中西醫共治 難纏疾病見曙光 陳玲芳 |2023.12.23 語音朗讀 9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顏宏融醫師認為,在醫學領域中,不應被傳統的中西醫學框架所限制,而應秉持著「醫學無分中西」理念,尋求各種治療方法的結合。圖/原水文化提供中醫擅長內分泌,許多婦女月經周期不規則,使用中藥調理可以讓經期規則。(示意圖)圖/123RF中西醫各有理論體系,然而在一個人從健康、亞健康到疾病的不同階段,中西醫可以各自發揮所長,截長補短、增加療效、減緩副作用、減少後遺症。圖/原水文化提供中西醫各有理論體系,然而在一個人從健康、亞健康到疾病的不同階段,中西醫可以各自發揮所長,截長補短、增加療效、減緩副作用、減少後遺症。圖/原水文化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顏宏融,是台灣少數同時擁有中、西醫資格的醫師,「中西醫共治」為其核心理念,強調要兼用以「對抗病原」為重的西醫,及以「調理健康」為主的中醫,方能給病人最完善的照顧。而中西醫平衡免疫,也讓許多難纏疾病得以窺見曙光。 「醫學無分中西,救人的方法愈多愈好!」前總統府資政陳立夫先生的名言,顏宏融醫師一直到完成中西醫臨床訓練與科學研究訓練,終於明瞭,中醫與西醫的語言不同,其實都是救人的方法。他近期甫與獨立記者張靜慧,合力撰寫出版《平衡免疫力》一書,強調古老並不代表落伍,融入新思惟與現代科學,中醫也可以保有傳統智慧又能夠「與時俱進」。但中醫與西醫合作,必須要架起溝通的橋梁,能夠懂彼此的語言。跳脫中西醫框架三十幾年前,顏宏融進入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選擇了同時學習「中西醫」這一條路,曾經一度困惑將來到底要當中醫師還是西醫師?經常聽到中醫的老師說西醫副作用多,而西醫的老師說中醫不科學。因為擔任系刊《新醫潮》主編,以「下一步該怎麼走?」專題報導,寫了一封信給當時學校的董事長陳立夫資政請益。「董事長親自用毛筆回信,為迷惘的我解惑,寫道:中藥,經吾祖先恙心研究,用以治十餘億同胞之疾病而有效者,吾人應用現代科學方法予以證實,不可因自己不懂而棄之也。」其中「現代科學方法」短短六個字,確實指出中醫發展方向,及其必須面對的挑戰。顏宏融認為,應用在同一個病患,有時候可以中醫為主,有時候可以西醫為主,有時候可以相輔相成、截長補短,有時候可以有「急性」與「慢性」期分別使用中醫或西醫的先後順序,並不相違悖。在醫學領域中,不應被傳統的中西醫學框架所限制,而應秉持著「醫學無分中西」理念,尋求各種治療方法的結合。他倡議中西醫學在免疫學上的共治治療。中西醫的結合治療,需要多學科的團隊合作。過去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透過中西醫合作,團隊曾以「兒童成長發育,中西醫聯手把關」與「中西醫整合照護,全面守護過敏兒」獲得兩項國家品質標章SNQ認證標章;在自體免疫治療上,也以「提升台灣本土中藥青黛質量應用於自體免疫調控」,獲得國家新創獎。中西醫聯合看診在衛福部計畫支持之下,也曾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嘗試過由一位中醫師與一位西醫專科醫師在同一診間或隔壁連通的診間,共同為病人看診,病患一次掛號,就能同時看診兩位醫師,得到最適當的建議與諮詢,同時醫師會根據病情,開立最合適病患的中藥、西藥或是可以併用的中西藥。臨床上,有時候西醫協助診斷、中醫開立中藥,有時候中醫僅有針灸治療、西醫主要開立西藥治療。「中西醫師能互相溝通討論,對病患來說,是一種最好的中西醫整合醫學模式。」中醫擅長內分泌、免疫與神經系統疾病,比如荷爾蒙失調、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甲狀腺炎、肥胖等。許多婦女月經周期不規則,使用中藥調理可以讓經期規則,或是月經來痛經不適,喝點紅糖薑湯或是中藥治療可以緩解疼痛,而產後調理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可以讓身體機能恢復。甚至,許多跟自體免疫有關的內分泌系統異常,例如自體免疫甲狀腺炎,也可以透過中藥調理。免疫力像翹翹板顏宏融說,免疫力像「翹翹板」,太過或不及都不好,免疫力太過,容易造成風濕免疫疾病,免疫力不足又經常容易感染,甚至無法消滅細菌、病毒或腫瘤細胞,只有維持相對平衡,才能夠讓身體維持恰到好處的免疫力。西醫在抗發炎的對抗療法上有許多發現,例如類固醇、消炎藥。中藥也有許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例如從中藥青蒿萃取分離的青蒿素,可以對抗瘧疾感染;而中醫有更多增強免疫的補益類中藥,例如黃耆、靈芝、山藥、茯苓、枸杞等。顏宏融的研究團隊曾於二○二○年發表在《免疫學前沿》(Frontiers in Immunology)國際期刊的基礎免疫研究,發現了如果合併使用胜肽疫苗與中藥白花蛇舌草萃取物,能夠提升抗癌免疫力。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長庚紀念醫院,過去使用中藥青黛製成的藥膏,用在自體免疫疾病乾癬,發現能有效改善乾癬症狀,且能調降發炎細胞激素產生。他們並將臨床試驗結果發表於多篇國際期刊。國內生技製藥藥廠,也研發、萃取中藥黃耆多醣體,發現黃耆多醣體能夠改善「癌因性疲憊症」,而許多中藥富含多醣體,如靈芝、茯苓等,也都具有免疫調節的作用。中醫不是慢郎中很多民眾對中醫治病的印象是「慢郎中」,吃中藥很久才會見效。事實上,中醫並不只擅長慢性調理,如耳鳴、暈眩、疼痛的發作,用針灸的效果往往很快。全民健保的「中醫急症處置計畫」,就是中西共治這類病症,希望透過中醫介入處置,減輕急診壅塞,減少病患反覆進出急診或滯留在急診觀察區。而針灸對於腦血管疾病(中風)、顱腦損傷、脊髓損傷的復健,更早就受到肯定。全民健保針對這些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顱腦或脊髓損傷的病患,提供「西醫住院病患中醫特定疾病輔助醫療」,自診斷日起六個月內可會診中醫針灸治療,出院後也可在診斷日起兩年內接受門診的加強照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早在二○○七年成立時,就結合了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部、精神科、急診部、放射線部、復健部、心臟科等西醫科部與中醫部,一起參與共同治療腦中風病患。他們發現,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皆有明顯改善。 前一篇文章 【阻斷慢性病】 改吃粗食防肥胖! 下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 醫師,我的近視度數增加了,為什麼呢? 熱門新聞 01印尼佛教學院結業 佛光山教育新頁2025.08.2202朝山禮佛 北海道場孝道月修持2025.08.2203【中醫專欄】讓卡住的肩關節再度順暢 2025.08.2304宗教公益獎 佛光山13道場獲表揚2025.08.2305台北經文處長蕭伊芳 參訪奧斯汀香雲寺2025.08.2306緬懷大師、供僧 西澳州議員肯定佛光山貢獻2025.08.2207大馬佛光人推三好 華文小學師生受益2025.08.2308處暑養生調和脾胃 晝熱夜涼防溫差病2025.08.2209贈書、說故事 怡朗佛光人溫暖偏鄉童2025.08.2210台東熱氣球嘉年華閉幕2025.08.2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讓卡住的肩關節再度順暢 五十肩治療瓶頸與盲點【養眼專欄】 你的糖尿病是眼科醫師告訴你的?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聊聊心裡事】 你給孩子的是愛,還是你的焦慮?面對憂鬱症挑戰 從復發到重拾希望 作者其他文章1000女孩影像展 用教育點亮夢想第一社福中秋禮盒 傳遞憨兒手作溫度弘道手作編織課 化解長者孤獨毛豆香蕉全穀雜糧 適量攝取改善失眠弱勢童居住困境 盼社會支援處暑養生調和脾胃 晝熱夜涼防溫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