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西南】少數民族家屋的過去與現在

文/出谷司馬 |2023.11.02
349觀看次
字級
苗族家屋屋頂上的儲水設計。(2019年攝於四川) 圖/出谷司馬

文/出谷司馬

住在中國大陸西南的少數民族,都是與自然共存的族群。由於當代許多族人仍以農業維生,所以他們的生活方式也都圍繞著農業的需求,與自然共生。

以往,少數民族多半人畜共居。在杆欄式的建築裡,最下層住的是牲畜,中層為人們的生活空間,上層則用以儲存玉米(當地多稱為「包穀」)一類的糧食。

然而人畜雜處,在衛生的考量上顯然是不利於健康的。因此,我們可以在許多民國時期的文件中看到,為了改良少數民族的居家生活,這種人畜共居的方式,就成了當時政府急於「改正」的項目。甚至在「新生活運動」的氛圍底下,我們可以看到曾任貴州省主席的楊森,在政府文書中大聲疾呼這種居住方式對健康的危害。

隨著物質條件的改進,水泥磚造的樓房漸漸取代了木造的杆欄式建築,但由於日常產業仍以農業為主,所以即便是新造的樓房,還是有許多圍繞著農業生產的設計。

舉例來說,近年來很多少數民族的青壯年到城市工作,賺了錢後都會回家蓋房造樓,因此,西式樓房在當代的西南農村已經是很常見的建築形式。但因居民經常穿梭於田野與家屋間,所以地板一般不會鋪上地磚,而是以水泥取代,這樣進出家屋就省去了換鞋的麻煩。

再者,由於農地需要肥料,在化學肥料與新式堆肥還未普及的地方,家庭排泄物往往就是最好的肥料來源。但新式的化糞池無法便利取用這些天然肥料,因此在許多村寨中,常常會看到新式的樓房內卻沒有廁所,還是使用建在屋外的傳統出糞式廁所。

此外,西南大部分地區水源都不是很充足,位在貴州西北的龍街,還有「龍街缺水真可憐,吃口涼水也要錢,大碗臘肉招待你,不願客人洗個臉」的順口溜。「臘肉」顯然是一種反諷,資源缺乏卻是事實。水源缺乏的情況,就是到了一九八○年代,都還有「人畜飲水貴如油,提起水桶眼淚流」的說法。

整個西南地區,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為飲水發愁,特別是每年十月初到隔年五月底的枯水期,人們甚至必須減少餵養百分之二十的牲畜;到了農忙的季節,還得到很遠的地方挑水才能夠播種。為了保存珍貴的水資源,大陸西南地區許多新屋樓頂,都會設計成可以蓄水的池子,以保存雨季降下的雨水,好讓枯水期時有水可用。

當然,隨著社會的進步,這種新舊交織的元素在少數民族的村寨裡已愈來愈少見了。雖然對住慣了城市的人而言,看到這些設計難免忍不住「挑眉」,但是這種「過渡期」的建築風格,承載著少數民族與自然融合的生活模式,反倒成了一種難得的在地特色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