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傳承人】張領娣 板弦鼓韻 傳唱古曲新聲

文/記者馮維健 |2023.08.27
4729觀看次
字級
傳承人張領娣(右)在河間市非遺傳習所為學生講解西河大鼓知識。 圖/新華社
女兒李雪(中,也是傳承人)帶領學生演唱西河大鼓。圖/新華社
傳承人張領娣(右三)在河間市非遺傳習所為學生講解西河大鼓知識。 圖/新華社

文/記者馮維健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的傳統曲藝,起源於清代,流行於河北、天津一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61歲的張領娣生於西河大鼓世家,自小學唱,14歲登台演出,至今沒離開過藝術舞台。



銅板響,鼓聲鳴,三弦一挑一彈,清脆高亢的唱腔在小院響起……在河北滄州河間市非遺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代表性傳承人張領娣帶領學員開始一天的練習。

今年六十一歲的張領娣生於西河大鼓世家,自小學唱,十四歲登台演出,至今沒離開過藝術舞台。

條件艱苦但非常快樂

「西河大鼓是我國北方的傳統曲藝,起源於清代,流行於河北、天津一帶。演員表演時自擊銅板和大鼓說唱,另有專人用三弦伴奏。」張領娣說,西河大鼓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獨特。不少節目反映勞動和生活場景,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二○○六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張領娣說,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出現許多著名藝人,產生了北口朱派、王派,南口李派、趙派,以及專攻短段表演的馬派。這一時期,西河大鼓流派紛呈、風格多樣。

張領娣的父母都是西河大鼓演員,她自幼跟隨父母學習朱派。「父母要求嚴格,學不好就會挨說。」張領娣稱,尤其是練習打板、打鼓,難度很大。過去沒有現在這樣的月牙板,都用田間耕種的犁鏵片練習。左手板、右手鼓,雙手要協調,還要和三弦合拍,花了三個多月才練好。

十八歲時,張領娣開始和搭檔下鄉演出,有時在村裡一演就是一個月。「這村演完,另一個村又等著叫了。」張領娣說,那時演出條件艱苦,露天搭台,但非常快樂,鄉親們很早就搬著板凳占地方,總是鼓掌讓返場,演起來很起勁兒。

一九九一年,她拜趙派演員田蘊章為師,開始系統學習趙派唱法。「朱派唱法和彈法簡單,好聽易懂,相較之下,趙派難學,彈法花哨、指法繁複,而且唱腔婉轉,曲調多變,難以把握。」張領娣說。

「沒有書本,都是口傳,哪個字、哪個調怎麼唱,一點點學習。」張領娣說,逐步領會趙派精髓後,她開始嘗試將朱派和趙派融合在自己的藝術表演中。

帶徒弟、做培訓、進校園

二○○四年,張領娣帶著新作《俺村的新事實在多》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群星獎評選,獲得金獎。女兒李雪出生後,她開始將精力轉向西河大鼓的傳承與創新。

至今,張領娣帶徒弟、做培訓、進校園,義務傳授西河大鼓學員數以萬計。她將傳統藝術融入現代主題,讓古韻傳新意、古曲唱新聲,創作出一批精品節目。

二○二二年,由李雪參演的新作《幸福的記憶》參加全國群星獎評選。這一作品融合了北京琴書、天津時調、西河大鼓三個京津冀代表性曲藝形式,中間用歌曲串聯,兼具藝術性、觀賞性和時代性。

「又到一年暑假時,每年假期都會有一群孩子來學習,他們身上蘊含著希望。」張領娣說。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