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傳承人】張領娣 板弦鼓韻 傳唱古曲新聲 文/記者馮維健 |2023.08.27 語音朗讀 492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傳承人張領娣(右)在河間市非遺傳習所為學生講解西河大鼓知識。 圖/新華社女兒李雪(中,也是傳承人)帶領學生演唱西河大鼓。圖/新華社傳承人張領娣(右三)在河間市非遺傳習所為學生講解西河大鼓知識。 圖/新華社 文/記者馮維健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的傳統曲藝,起源於清代,流行於河北、天津一帶。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61歲的張領娣生於西河大鼓世家,自小學唱,14歲登台演出,至今沒離開過藝術舞台。銅板響,鼓聲鳴,三弦一挑一彈,清脆高亢的唱腔在小院響起……在河北滄州河間市非遺傳習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大鼓代表性傳承人張領娣帶領學員開始一天的練習。今年六十一歲的張領娣生於西河大鼓世家,自小學唱,十四歲登台演出,至今沒離開過藝術舞台。條件艱苦但非常快樂「西河大鼓是我國北方的傳統曲藝,起源於清代,流行於河北、天津一帶。演員表演時自擊銅板和大鼓說唱,另有專人用三弦伴奏。」張領娣說,西河大鼓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獨特。不少節目反映勞動和生活場景,情節曲折,語言生動。二○○六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領娣說,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出現許多著名藝人,產生了北口朱派、王派,南口李派、趙派,以及專攻短段表演的馬派。這一時期,西河大鼓流派紛呈、風格多樣。張領娣的父母都是西河大鼓演員,她自幼跟隨父母學習朱派。「父母要求嚴格,學不好就會挨說。」張領娣稱,尤其是練習打板、打鼓,難度很大。過去沒有現在這樣的月牙板,都用田間耕種的犁鏵片練習。左手板、右手鼓,雙手要協調,還要和三弦合拍,花了三個多月才練好。十八歲時,張領娣開始和搭檔下鄉演出,有時在村裡一演就是一個月。「這村演完,另一個村又等著叫了。」張領娣說,那時演出條件艱苦,露天搭台,但非常快樂,鄉親們很早就搬著板凳占地方,總是鼓掌讓返場,演起來很起勁兒。一九九一年,她拜趙派演員田蘊章為師,開始系統學習趙派唱法。「朱派唱法和彈法簡單,好聽易懂,相較之下,趙派難學,彈法花哨、指法繁複,而且唱腔婉轉,曲調多變,難以把握。」張領娣說。「沒有書本,都是口傳,哪個字、哪個調怎麼唱,一點點學習。」張領娣說,逐步領會趙派精髓後,她開始嘗試將朱派和趙派融合在自己的藝術表演中。帶徒弟、做培訓、進校園二○○四年,張領娣帶著新作《俺村的新事實在多》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群星獎評選,獲得金獎。女兒李雪出生後,她開始將精力轉向西河大鼓的傳承與創新。至今,張領娣帶徒弟、做培訓、進校園,義務傳授西河大鼓學員數以萬計。她將傳統藝術融入現代主題,讓古韻傳新意、古曲唱新聲,創作出一批精品節目。二○二二年,由李雪參演的新作《幸福的記憶》參加全國群星獎評選。這一作品融合了北京琴書、天津時調、西河大鼓三個京津冀代表性曲藝形式,中間用歌曲串聯,兼具藝術性、觀賞性和時代性。「又到一年暑假時,每年假期都會有一群孩子來學習,他們身上蘊含著希望。」張領娣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白字戲國家級傳承人】吳佩錦 短視頻和直播 傳統戲曲新機遇 下一篇文章 【科幻作家】劉慈欣 努力和運氣是「x乘以y」 一個為0結果全為0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 作者其他文章張聖潔 放下對短影片的偏見何楚涵 短影片是沒有圍牆的大學【石影雕傳承人】方士英 花崗岩上「繡」芳華【布糊畫傳承人】郝如香 布上丹青造就畫中「浮雕」方士英 以手藝雕刻家鄉版「清明上河圖」衡水內畫代表性傳承人 王自勇 一壺一世界 方寸藏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