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劉慈欣 努力和運氣是「x乘以y」 一個為0結果全為0 文/姜錦銘、孫亮全、王皓、王怡靜 |2023.09.03 語音朗讀 412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劉慈欣(第四排中)與參加科幻文化周的小朋友合影。圖/新華社圖/新華社在陽泉劉慈欣工作室內擺放的《三體》日語譯本。 圖/新華社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展出的科幻美術作品。 圖/新華社小朋友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閱讀科幻文學作品。圖/新華社 文/姜錦銘、孫亮全、王皓、王怡靜談起不久之前刪掉不滿意的三十萬字作品,劉慈欣很平淡。「這很正常啊,每個作家都有這種情況,特別是像我這種寫科幻小說的。」這裡是他的一間新的工作室,位於他認為是五線城市山西陽泉的中心地帶,工作室緊鄰的是由原來水泵廠改建的文化園。窗外,幾株白楊蔥蘢的樹葉閃爍著夏日火辣耀眼的光影。一九九○年代,陽泉水泵廠是大陸水泵行業骨幹企業,生產的近九百品種的各類泵產品暢銷海內外。相比於現在的「寫作困難」,距離這間工作室五十公里外,在他曾經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娘子關發電廠,這位當時如周圍大山一樣沉默無名的理工男,迸發的想像力時常飛越巨大堅硬的冷卻塔,構建了包括「三體」在內的後來蜚聲海內外的系列科幻世界。今年八月十五日,以劉慈欣命名的「科幻文化周」在「陽泉記憶.一九四七」文化園舉辦。進入園區,紅色的磚牆、改建的老舊廠房、高聳的煙囪映入眼簾,路邊架設著一幅幅來自大陸中小學生創作的科幻美術作品。像大陸很多城市一樣,陽泉也曾是工業門類眾多的老工業城市,有紡織、電子、礦業等,現在多數都已進入「記憶」,包括劉慈欣工作過的娘子關發電廠也於二○○九年關停。突破寫作年齡的極限即使有影視《流浪地球》系列和《三體》的加持,對於劉慈欣及其作品,問起陽泉人,有的還是茫然。也有本地人說,「學生們都知道他,讀過他的書。」文化園區內,「劉粉」確如夏日一般熱烈。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購書,有的在追著要簽名和合影。在一場題為「現實主義傳統和科幻文學高地」論壇的提問環節,一個七、八歲的孩子問劉慈欣,「如何成為像你一樣優秀的人」。面對孩子的提問,劉慈欣一改出席論壇會議常有的「木訥」,甚至「痛苦」表情,罕見露出笑容,並認真作答:多接受各種知識,將來你的選擇就會多。劉慈欣「不配合」鏡頭,被很多人看在眼裡,他要麼扭頭要麼低頭,似乎沉浸在他即時進入的另一個世界。但在給學生頒獎時,他「很在狀態」,送上獎盃後,他選擇站到邊上,把鏡頭讓給學生。據主辦方介紹,這次「娘子關盃」科幻文學作品大賽共收到來自大陸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作品四百六十五篇,其中十八歲至三十五歲作者的作品共二百一十四篇。不同於年輕人,劉慈欣有危機感,今年他六十歲「退休」了,能寫作的時間認為只有十年。極少人能破除那個「魔咒」,在盛名之下還能寫出超越自己的作品,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是個例外,《百年孤寂》後仍有《愛在瘟疫蔓延時》問世。劉慈欣明白這點,世間很多事情是這樣,即使明白也無可奈何,但他在努力。「如果我想好一個東西,我去寫的話會很快的,但是,現在能寫的選項很多,真的讓自己滿意的想法很少。」封閉小城世界級作家事實上,自一九九九年創作至今,劉慈欣已發表作品超過四百萬字,包括七部長篇小說和近四十部中短篇小說,獲得世界科幻文學領域最高榮譽「雨果獎」,也是亞洲人首次獲獎。很多人感到很科幻的一件事是,這個看著很封閉的小城,如何產生了驚豔世界的作品。劉慈欣依然覺得這不值得大驚小怪。他舉例,世界公認的科幻作家三巨頭之一英國人克拉克,大部分作品都是在斯里蘭卡一個小漁村創作的。沒有憑空產生的事情,有種子才會發芽。《二○○一:太空奧德賽》正是劉慈欣從小痴迷科幻的那粒種子。在娘子關發電廠時每天上下班騎著二八式自行車,廠友都稱他「大劉」,雖然彼時他的小說已在大學生中間走紅。「得了雨果獎那年還在發電廠,冬天戴著帽子裹著圍巾,只留著眼睛,走在廠子周圍沒人認得出他。」一位熟悉劉慈欣的當地人對記者說。劉慈欣搬到市區後,很多人都知道他每天一早都要到陽泉市體育館跑步。「他寫作還是在家裡,一張桌子、一台電腦,他家裝飾得很普通,甚至沒有專門的寬敞的書房。」另一位去過他家裡的當地人說。顯然劉慈欣不是常人,他當年看了別人聽都沒聽說過的書,後來他學開飛機、學潛水,現在他仍試圖突破自身的瓶頸。在紐約一家百年書店裡,《三體》和《戰爭與和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世界名著擺在一起。」一位科幻創作大賽獲獎的大二學生專門從美國趕來領獎,講述了他的見聞。劉慈欣則不認為他的書有那麼偉大,《三體》出版時間不長,還沒受到檢驗,「時間是最殘酷也是最終的檢驗者,讀者說了都不算。」機遇有如神助 難有第二次機會記者:您之前在電廠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激發了您創作的第一步?您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劉慈欣:這就要看主流文學,或者說我們的現實主義文學與科幻文學的一個重大區別在哪。有一個名詞叫科幻迷,科幻迷是一個亞文化群體,有一個特點,它什麼行業、各個階層的人都有,從國家元首到外賣小哥,都可以是科幻迷,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沒有太大關係。成為一個科幻作家,我是從科幻迷開始的,這與我周圍的環境也關係不大。人們對科幻感興趣,是源自他們最原始的一種感情,對未知世界的一種好奇,對宏大的東西,包括宇宙的一種敬畏感。記者:您最初走向科幻這條路,是否因為您童年的記憶激發您有科幻這樣的一個想法?劉慈欣:沒有哪個事兒,只有一部一部的作品。比如說凡爾納的作品讓我喜歡上科幻,克拉克的作品讓我決定開始寫科幻,還有一系列無法一一列舉的。我的記憶就是由這一部一部的作品構成的。記者:在二十三年時間四百萬的文字中間,您覺得有一個理念性的東西貫穿其中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劉慈欣:貫穿其中的理念是:科學和宇宙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科幻小說。個人努力無法大成功記者:《三體》應該說是中國科幻的高峰,可能也是您目前作品生涯的一個巔峰,接下來的生涯中還會有作品會超過《三體》嗎?劉慈欣:我覺得很難吧。因為像三體這樣一部作品它取得目前這樣的成功肯定有作者的因素,有作品內容的因素,但是它還有許多外部因素,有各種各樣的機遇。有些機遇就有如神助一樣,憑你個人的努力,不太可能第二次又讓它碰到一塊。像馬奎斯這樣獲了諾貝爾獎又能出來一部那麼厲害的作品,確實不多見。任何作品都有機遇在幫助你,一個作品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場合發表,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記者:所以也是靠努力加運氣或者機遇?劉慈欣:這努力和運氣不是x加y的關係,是x乘以y的關係,一個為0結果全為0。它就這麼一個關係,你說再寫出一部這樣的作品來,可能性不是太大,但不能因為那樣就不去寫了,要努力地去寫。科幻文學到科幻影視記者:很多您的原作都改編成電影,您參與到這個電影的程度是多深?導演表現的畫面背後的意思和意義你是認同的嗎?劉慈欣:不同的電影、不同的導演、不同的製片人都不太一樣。我是個小說作者,小說藝術、文字藝術和電影藝術不是同一種藝術表現形式。雖然我看過很多電影,是個喜歡看電影的人,但是我並不懂電影。電影的表現十分複雜,所以我是很尊重導演和製片人的,他們做出的選擇我不會拒絕、橫加干涉。記者:那您對於《三體》這個劇怎麼看?劉慈欣:我覺得是很成功的劇,它裡面的演員很好,至於說劇的情節很難評價。其實我滿意不滿意並不重要,關鍵是觀眾滿意。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西河大鼓傳承人】張領娣 板弦鼓韻 傳唱古曲新聲 下一篇文章 【科學家】呂順清、饒定齊 與最孤獨的動物 熱門新聞 01補充纖維、鈣、鎂、鉀 預防多種疾病風險2025.11.1102印尼佛教大學、佛光山叢林學院 簽MOU2025.11.1203【遊藝筆記】 天涯海角一坡翁2025.11.1104多倫多佛光山 獲頒建築文化遺產獎2025.11.1205攝影師造池塘 重建沙漠生機2025.11.1106【臆想截圖】 蔥蘭今生與來世2025.11.1107比利時國小師生 靜坐、抄心經2025.11.1108【論愛談情】愛,無須卑微2025.11.1109修行入廚慈悲入味 台韓寺剎飲食交流2025.11.1210鳳凰颱風來襲 桃園、宜花、澎湖今停班停課2025.11.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天文學家】鄧李才 找到世界級天文台址【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苗繡傳承人】龍祿穎 針功夫 繡出錦繡天地【湘繡傳承人】江再紅 新創意 弘揚工匠精神【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