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玉子
文/玉子
提起海豚,大家往往會想起灰色的瓶鼻海豚,不過,台灣有一種海豚顏色特殊,那就是白裡透紅的「白海豚」!
白海豚有個可愛的綽號「媽祖魚」,由於台灣海象在媽祖誕辰前後漸趨平穩,人們較容易在海浪中觀察鯨豚,而且白海豚喜歡在近岸活動,被視為前來為媽祖祝壽,因而獲得「媽祖魚」的綽號。
名實不符 近海即有
令人耳熟能詳的白海豚其實不只分布在台灣,牠們的英文俗名Indo-Pacific Humpback Dolphin,所包含的「Indo-Pacific」意即「印度太平洋」。但是,可別誤以為牠生活在遠洋喔!白海豚棲息的水深通常不超過30公尺,陸海交界的「沿海水域」,才是白海豚的生活範圍。諸如在台灣本島,牠們就只會在西岸5公里以內的沿海活動。
白海豚只有在近海活動的習性,使得台灣西岸的族群與亞洲大陸形成地理隔閡,族群之間愈發不同。2015年王愈超博士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從地理區隔、背鰭斑點、動物行為等因素來看,認為台灣西海岸的白海豚自成一個亞種。
族群相異 個別特性
想想這多酷呀!與台灣白海豚最靠近的族群分布在九龍江、珠江口,最短僅相隔180公里,而學者已經可以從諸多特質區分海峽兩岸的族群,從而認為台灣本島的白海豚擁有「台灣特有亞種」的身分!
「台灣特有亞種」意味著這個族群有一定程度的特別,只要時間尺度夠大,或許台灣白海豚有機會演化成獨立物種呢!但根據科學估算,台灣白海豚數量剩不到70隻,屬於「極度瀕危」的生物,牠們還有這麼多時間嗎?白海豚的生活圈靠近人類,卻也成了開發案、海洋汙染、廢棄漁具、噪音與海上干擾等問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台灣白海豚最需要的棲地,鹹淡水混合的河口與沿海環境看似無趣,往往不如珊瑚礁生態受到重視,卻同樣具備重要的生態功能。讓我們好好檢視近海的環境問題、降低負面影響,無論是關注開發案、譴責汙染業者,抑或是清除廢棄漁網,每件事都算數。這不僅只是為了台灣白海豚,更是為了守護完整的河口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