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王冠翔是電通集團安浦菲兼電通智能中心總經理,穿上跑鞋的他,曾是台灣最快完成世界6大馬拉松的業餘跑者;跑步對他來說是紓壓、是解脫,尤其在面對困境時,他常以練跑初期,大腿、小腿抽筋等撞牆期經驗來勉勵自己:
「更難的事都做得到,工作就不難了。」
2
為了幫助人們跳脫框架,西班牙藝術家維達爾(Cinta Vidal)以「反地心引力」為主題,在牆面繪出立體的漂浮世界,例如:牆壁變地板,人物頭上腳下生活、長著樹木的房子飄在空中等,他以建構的超現實世界,提醒大家:
「我們雖然活在同一個世界,但卻各自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應該試著互相包容、理解。」
3
井上定博過去在日本京都開餐廳,40年來讓弱勢洗盤換餐,約讓3萬人填飽肚子;2020年,70歲的他決定退休,但不忍見到年輕人為疫情、高物價所苦,他去年6月重新開店,寫有「洗盤子30分鐘就可免費用餐」的海報也重新貼在牆上,井上表示:
「我想讓年輕人能吃飽,那怕只有一人也好。」
4
高紅燕有33年的教學經歷,身為中國大陸燕山小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的她,在校內實施改革,學校發的作業不再是評量、日記,而是從日常課題出發,將不同學科串聯起來;剛開始,有家長覺得不適應,為此,高紅燕時常家訪與家長交流,她認為:
「學習總有一個過程,不要強求孩子作業都要全對、考試都要高分。」
5
興隆國小教師陳建光曾是電機程式設計師,因對傳統戲曲情有獨鍾,25年前他決定轉換跑道,投身「掌中戲」教學;他結合資訊科技和手作藝術,2000年在校內成立「隆宛然掌中戲團」,幫助學生找到成就感。陳建光說:
「希望透過劇團磨鍊告訴學子,不要輕易放棄自己的人生。」
6
古素秋40歲時離婚,為了不讓孩子擔心,她開始練習活得陽光,再把生活放上網路;因為知道孩子會看,她都寫開心的事,因為要寫開心的事,她嘗試踏出舒適圈,例如:到巴黎自助旅行、去台東打工換宿等。古素秋分享:
「當你把生活中每一件迎來的事件,都覺得是祝福包裝的功課,這樣生活怎麼會過得不滋潤?」
7
高雄愛國國小校長歐陽國榮愛畫石,作畫前,他會先觀察石頭的形狀、紋理,接著再用畫筆「隨物賦形」,讓石頭展現新生命;在他的眼中,石頭像眾生百態,每個人看的角度不同,創作出來就會不一樣,歐陽國榮認為:
「石頭就像孩子,每個人天生就不同,重要的是發掘他們的美好,甚至成為孩子們的伯樂。」
8
唐綺陽在30歲那年,從接案配音員轉學占星,發現自己的熱誠所在,她全心投入占星,並開創自己的道路;不只直播、Podcast聊星座,她也勇於跨界,主持的節目《36題愛上你》2021年敲響金鐘,也站上第57屆金鐘舞台擔綱主持人。唐綺陽說:
「退休不是不做任何事,應該找件對自己重要的事,樂在其中,那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