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1.
黃偈18歲開始在網路賣甜點,21歲在台北信義路開設甜點店「河床工作室」,半年後生意卻直線下滑,他靠著與其他甜點店結盟、辦展,總算還清百萬貸款;24歲時,黃偈把店收掉,到台東當義工老師,教偏鄉童手作甜點,「捨得慢下」讓他看到更多可能。黃偈分享:
「雖然很多公益是捐錢就能解決,但我更希望去接觸孩子,讓金錢更有意義。」
2.
資深媒體人楊月娥曾有10年長照經驗,公公中風、母親多重器官衰竭,臥病7年;小女兒罹患血癌、妹妹中風、大女兒腦炎,照顧之路從未停歇。除了在社群媒體分享歷程,她去年也出書《不逃跑的陪伴》,以過來人經驗,勉勵其他照顧者:
「『捨己為人』固然令人佩服,但要先把自己顧好,才有精力照顧他人。」
3.
社會學家傑森.艾戴(Jason Arday)3歲被診斷出自閉症及發展遲緩,直到11歲才會開口講話、18歲才會認字;曾被認為終生都得在輔助照護機構的他,靠自學取得不少證書;今年37歲的他,還成為英國劍橋大學史上「最年輕非裔教授」。艾戴表示:
「也許我沒有天賦,但我知道迫切想要完成某件事,就必須加倍努力。」
4.
心理諮詢師郭懷慈40歲時決定離婚,與自己人生和解,儘管與前夫志趣相近,她卻愈來愈不快樂;為了找答案,郭懷慈去上諮商課,理解到她逐漸失去自己,所以協議離婚;如今她以自身經驗鼓勵大家回頭看,解開綑綁自己的不快樂,郭懷慈認為:
「當一個人能夠長出『看見世界美好』的眼睛,就能夠擁有一個美麗的世界。」
5.
日本模特岩井美江21歲出道,當年為了養育小孩當起全職媽媽,沒想到40歲時,因為丈夫中風、經濟頓失依靠,她從家庭進入商場;走過獨力扶養孩子成人、照護病夫到臨終的風雨,她在57歲受邀復出當模特兒,亮麗迎向熟齡人生。岩井表示:
「只要保持正向的思考,就會散發出閃亮氣場,好的事物自然就會被吸引過來。」
6.
位於巴拉圭的小鎮卡圖拉(Cateura)是南美洲最大的垃圾掩埋場之一,當地居民大都以拾荒為生;為了翻轉貧童的人生,環境工程師查韋斯 (Favio Chávez)組成「回收管弦樂團」,用垃圾製造的樂器演奏樂章,藉此喚醒大眾對環保的重視。查韋斯說:
「世界給我們垃圾,我們把它還給音樂。」
7.
63歲的葉樹姍曾是台視、超視、中天電視台主播,一路上可說是一帆風順,直到37歲那年,失敗的婚姻帶給她龐大的債務與官司纏訟,讓她跌落谷底;在那段時間,她逐漸理解「放」的智慧,主動提議和解,活出海闊天空的人生。葉樹姍表示:
「走過逆境,每天都要活得比前一天更進步。心胸更寬大、心情更自在。」
8.
日本有位88歲的阿嬤多良美智子,2015年丈夫離世、小孩成家立業,開始一個人的生活,她不只將屋子整理得舒服好看,也培養閱讀、園藝、裁縫等興趣;多良除了在YouTube開設頻道分享日常,去年還出版《87歲在老公寓,一個人開心的過日子》暢談心得。多良認為:
「想做什麼就去做,自己的人生自己最知道怎麼享受,不用和別人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