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空飄氣球運載的文宣、物資琳瑯滿目,有常見的日用品、慰問信,以及教會捐贈的聖經,隨著時間的演變,這些宣傳品也有一些差異。
初期,是以總統文告、心戰傳單為主,特別的是也會將總統像章、小銅像等紀念品飄往中國大陸。後來,中共進行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各省爆發嚴重饑荒,空飄氣球便也綁附著營養口糧、罐頭食品、救災藥品等實用物資。有時候為了突顯台灣科技進步,也會將收音機、手表等電器產品一同送往對岸。此外,這些物品的包裝都被要求具備防水功能,這樣萬一掉落海面,還可依賴洋流送到對岸。
空飄氣球作業時間與地點,會因不同風向出現差異。每年五月至十月,大抵在大、小金門與馬祖等外島執行。十月至隔年五月,受到東北季風影響,地點轉以花蓮、台中、苗栗為主。由於金門前線戰事緊急,每當各界團體與國外貴賓訪問戰地之際,除了參觀戰地風光外,也會讓他們實際施放空飄氣球,從中了解心理戰的操作與真諦。
由上可知,空飄氣球乃當年台灣對中共心理作戰的重要一環。只是,各項器材昂貴,加上各類宣傳物資所費不貲,政府為賡續推展心理戰術,須額外補助款項,亦透過不同管道向海內外進行勸募。各地民眾、海外僑胞在愛國心驅使下,慷慨解囊踴躍捐款,方使空飄氣球作業維持不墜。
政府實施空飄心戰慰問大陸同胞,中共也緊鑼密鼓查緝對其不利的宣傳品,甚至經常把握有利的風向,也向台灣施放宣傳品與器材,雙方諜對諜的態勢昭然若揭。一旦發現中共空飄宣傳品,政府也會立即動員各單位嚴密搜檢,並擬定相關辦法防止中共宣傳品流散,穩定社會秩序。
由此可見,台海兩岸除了文攻武嚇大打心理戰,同時也為防堵對方宣傳發酵而進行反制。而空飄氣球不僅見證了冷戰時期台灣對中共的心戰攻勢,也突顯台海對峙與國共戰爭的緊張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