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探源】筊杯見吉凶

文/宋玉澄 |2023.02.23
1950觀看次
字級
一些觀光景點,常以聖杯作為景觀設計。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仰望面前的無言神明,口中有形無聲地念念有詞,雙手握著一雙筊杯,周圍香煙裊裊。真心誠意鞠躬,擲下筊杯,兩隻半月型的杯在地面蹦落,跳躍、分開、停止,一正一反。啊!那是神明應允的音容。

父母先後離去,在悲戚的靈堂內,禮儀公司的人在旁指導,用兩枚硬幣占卜,詢問父母吃飽沒?安好否?下一步是否如此?那硬幣就代表筊杯。據說,剛離去的人沒有「位」,不宜用筊杯。這些,都是道教或民間信仰中,一種尋求神明或離去親人的指示或表達的工具。

台語說「跋杯」,就是擲筊;還有「杯筊」、「杯校」、「杯教」、「碑珓」、「珓杯」、「珓兒」等詞,用語雖多,其意相同。在台的漢人多不陌生,多少都會接觸或聽聞,就連家中的越南移工也說,這種筊杯在越南亦普遍存在。

聖杯(允杯、允筊、有杯)、笑杯(笑筊)、怒杯(陰杯、哭杯、無杯、蓋杯),是一般的結果;偶爾也有立杯的情況,往往被信徒視為神明顯靈,宮廟也常以透明板加以保護,視為神蹟。

《集韻‧去聲‧效韻》解釋:「珓,杯珓,巫以占吉凶器者。」台北行天宮官網稱:杯筊,最早出現在宋朝程大昌所著的《演繁露‧卜教》,古人以蚌殼作為貨幣,亦移用為杯筊以求吉凶,當時稱為「杯珓」。只是蚌殼易脆裂毀壞,當時雖沒有毀壞錢幣的懲罰,終是不捨;於是改用耐摔的竹或木片,現今更有塑膠製品,唯其型制仍以蚌殼狀為準。

關於「杯珓」兩字的字源,根據程大昌的推論:因蚌殼可盛水,就是「杯」;而珓的發音和「叫」、「教」同,借用杯珓的仰俯結果,來傳達神明意志以教示人們,於是使用「珓」字。還有一字「筶」,歷來都解釋為古代占卜用具,也就是杯珓;竊以為還是有語意上的差異,如先有問筶之念,後才有擲珓之行,但往往混用通行。

在台灣民間信仰中,凡是求籤,均須向神明擲筊確認,事實上已縮小了當初占卜吉凶的器具目的與範圍──昔時占卜以珓行之,須擲三次,得二十七種卦象;據專家說,因版本、地域與分類的不同,其卦辭也千差萬別。大概就如同台灣有些廟宇在春節抽取國運籤,無論好壞,僅供參考而已。

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也曾有詩寫到此物:「廟令老人識神意,睢盱偵伺能鞠躬。手持杯珓導我擲,云此最吉餘難同。」可見杯珓在唐代已相當流行,昌黎老兄入廟不免俗地要占卜一番;更顯示,儘管是文學大家也不懂如何跋杯,需要人教導。今人不知跋杯之事,又何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