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 癌症為慢性病 抗癌鬥士活出精采人生 陳玲芳 |2022.12.10 語音朗讀 135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作家平路與金鐘獎導演陳慧翎合影。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知名漢字翻轉設計師林國慶,設計翻轉「癌症」兩字,成為「敢前、感欣」,鼓勵癌友,堅持勇敢前行。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衛福部部長薛瑞元(右六)、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左六)與唐玉珍(左五)、張維宏(右二)等十大抗癌鬥士合影。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文/記者陳玲芳 走過四分之一世紀,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社會各界努力推動下,癌症死亡率下降近2成、死亡年齡延後近6歲。過去許多癌症標籤,如癌症等於絕症、癌症宿命論等,也一一被撕去。大家都認同「癌症就像慢性病」,可「與之共存」,且「癌症是可預防的」;透過「全民練5功」的健康生活型態,即可降低6成至7成罹癌風險。為呈現25年來「翻轉癌症」成果,台灣癌症基金會11月中旬舉辦「刻在生命裡的逗點-25周年特展」,蔡英文總統親臨現場,感謝基金會對癌症防治工作的努力。台灣癌症基金會董事長王金平,與國家文藝獎得主暨知名作家平路,以及金鐘獎導演陳慧翎等人,共同攜手啟動由知名漢字翻轉設計師林國慶設計的「癌症」翻轉字,成為「敢前、感欣」,鼓勵全民與癌友們一起來「翻轉癌症」。腦癌患者 比賽健力 因為長期頭暈頭痛,甚至走路容易跌倒,曾擔任護理人員的兒子察覺異常,趕緊帶母親至醫院檢查。57歲的唐玉珍說,55歲那年被檢查出腦瘤,手術後醫師說,未來可能無法自主呼吸,需長期靠機器維持生理功能,也可能因為肌肉無力「要一輩子臥床」。腦幹手術留下嚴重後遺症。唐玉珍記得當時,因為腦幹的損傷平衡控制不良,嚴重的姿態性低血壓,沒有吞嚥功能,自主呼吸反射受損而進行氣切,插鼻胃管,只能以輪椅代步。然而,也因擔心帶給兒子麻煩的念頭,開啟了她的奇蹟之旅。多次嘗試各種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並無太大改善,直到身為健身教練的兒子一句話:「要不要嘗試重量訓練?」,讓唐玉珍的癌後生活,開始有了重大改變。過程中即使曾暈倒、受傷,母子倆都未放棄彼此。兩年多來,透過肌力訓練恢復體力,從無法久坐到可以坐得久,從走路不穩到可以上下樓梯,甚至挑戰參加「2020年桃力盃單項硬舉比賽」 及「2022年成吉思汗盃健力三項公開賽」,成為台灣首位健力三項比賽的腦癌患者。從確診後治療時的痛苦、失落與無奈,經過家人不斷的支持與鼓勵,唐玉珍翻轉了原本可能臥床的人生。而她與兒子攜手走過的抗癌歷程,也展現了癌友們「儘管罹癌,一樣能夠擁有精采生活」的實況與心聲。走出恐懼 成心理師祖母、父親與伯父陸續因罹癌而離世,對張維宏而言,從小「癌症就像一朵烏雲」,會覆蓋、吞噬親近的家人,讓他早早種下對癌症的恐懼。果然,自己還是逃不過烏雲的追緝,34歲那年迎來了自己最害怕的「癌症」,確診為淋巴癌四期。手術過程中,發現腫瘤已巨大到侵襲心肺,必須進行大型開胸手術。張維宏回憶說,當時更出乎預料的噩耗發生了,手術損害控制聲帶的神經,當時自己想要開口說話卻無法言語,這讓他感到無比恐懼;再加上被鋸開的肋骨疼痛、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有口難言」、無法表達自身痛苦的狀態,一次次讓他陷入恐懼的深淵。經過完善治療與兩次聲帶手術,張維宏漸漸走向康復,不過「復發」的恐懼也揮之不去。他說,「如何回應癌症的復發與憂慮,其實是自己的選擇」,經歷家人因癌離世,一次又一次告別,讓他決定「選擇」更積極正向的回應,期能把握生命中的各種「可能」。癌症讓張維宏體悟到,「即使時時擔心復發,也沒有人可以保證癌症永遠不會復發!」因此,他決定轉換跑道,成為一名「諮商心理師」,除能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幫助和自己一樣的癌友。他說,「陪伴癌友,就像陪伴當年無助的自己,讓我感到相當踏實與滿足。」利民共好 癌症翻轉台灣癌症基金會於1997年12月成立,至今整整25年,與台灣癌症防治走過四分之一個世紀,這25年正是台灣癌症醫療環境與觀念轉變最大的年代。蔡英文總統表示,過去醫療環境封閉,國人總是「聞癌色變」,將癌症視為人生的「句點」,但透過台灣癌症基金會及各界的努力,讓「癌症」從生命的句點翻轉成人生的逗點。她引述平路在癌後的體悟「生命就是春去秋來,葉子落下又重新長出來」,藉此鼓勵所有癌友們勇敢前行,讓這些「逗點」,成為未來的生命「支點」;也嘉許台灣癌症基金會推動許多利民共好的公共政策,如「癌症防治法」、「天天5蔬果」、「蔬果彩虹579」等,提升了國人對癌症防治之重視,讓防癌成為全民的日常,基金會成為台灣癌症防治史上不可或缺的力量。甫獲國家文藝獎肯定的平路,曾於半年內經歷兩次癌症:「肺癌」及「乳癌」,她將癌症視為「功課」也是「禮物」,感謝癌症讓她思索對於死亡的害怕,其實是來自於「害怕」本身。陳慧翎在成功事業的背後,多年來跟隨她的卻是不斷復發的子宮頸癌,但她奉行「認真治療、用力玩」哲學,在被壓縮的時間中,仍然完成許多個人夢想。與癌共存 活得精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指出,基金會每年舉辦十大抗癌鬥士徵選活動,就是要告訴國人,癌症並不可怕,癌症就像慢性病,透過鬥士們精采的生命故事分享,了解雖然罹癌會面對許多課題,包括治療選擇、癌後心理調適、生育保存問題、職場工作銜接、如何回歸正常生活等,但透過社會上許多資源與支持,都可幫助癌友學會與癌共存的新生活,甚至過得比一般人更精采。 前一篇文章 【營養專欄】冬至 4 招健康吃 這些族群要當心! 下一篇文章 【養眼專欄】光與眼科疾病的關聯 熱門新聞 01【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2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3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4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5清涼一夏 動物避暑妙方多2025.06.2906百年演化 男性體型增幅是女2倍2025.06.2907台北.信義 摩天映照繁華景 古道穿林影入亭2025.06.3008拍戲受前輩啟發 體悟堅持2025.07.0109【植物觀察】一樹白雪 偶遇澳洲茶樹2025.06.2910蘭陽別院閱讀研討會 愛書人研討生死關懷2025.06.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養眼專欄】 眼睛為何會提早老化?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聊聊心裡事】金錢的意義 為什麼談錢容易傷感情?關於傷害 你需要知道的事 作者其他文章高血脂患者年輕化 中醫調理標本兼治維生素C水果 紅心芭樂含量最高台北國際食品展 規模創新高登山前充分熱身 避免足底筋膜炎中暑也分陰陽 4祕訣讓你安度一夏夏至養生清熱安神 飲食清淡少碰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