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運動建議以緩和為主,微微出汗即可。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明天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此時氣候漸寒、萬物收藏。中醫認為,立冬時節宜「藏精養腎、蓄陽固元氣」,若不注意保暖與進補,容易導致腎氣虧損、手腳冰冷、腰痠背痛等問題。
建功馬光中醫診所許哲維醫師提醒,只要一壺暖身茶、兩個穴道、再加上三九貼,就能簡單啟動身體自我修護;睿鳴堂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醫師則補充,進補需辨明體質、選對食材,才能養得恰到好處。
許哲維指出,立冬後許多民眾手腳冰冷、腰痠、夜尿多,與腎陽虛寒有關。患者陳阿姨在天氣轉涼後腰痠加劇、四肢畏寒,脈象沉弱、舌淡苔白,被診斷為「腎陽虛」。經以桂附地黃丸加減搭配三九貼,調理兩個月後,腰痠改善,怕冷現象明顯減輕。
腰腹、膝蓋、背部 注意保暖
冬季養生首重「藏」,建議民眾「早睡晚起」,注意腰腹、膝蓋、背部及腳踝保暖,避免寒邪侵襲。
許哲維推薦「黑豆杜仲紅棗茶」:黑豆30克、杜仲15克、桂圓6∼8顆、紅棗3∼5顆、老薑1∼3片,搭配600毫升清水。黑豆先以中小火炒香,再與其餘材料煮沸小火續煮20分鐘即可。此茶溫腎助陽、促進循環,適合手腳冰冷、畏寒、疲倦的人。可依口味加入少許枸杞或山藥,補脾腎又不燥熱。
穴道按壓也是簡易養生法。可用薑或薑精油滴於指腹,按壓以下兩穴,每次3∼5分鐘。
關元穴:肚臍下四指位置,能補腎固本、暖下腹,改善腰痠、畏寒、婦科虛寒症。
太溪穴:位於腳內踝與跟腱凹陷處,能提升循環,減少冬季關節痠痛與炎症復發。
三九貼屬中醫外治法,意指「冬病冬防」,於冬至後連續3個9天敷貼。藥材多使用白芥子、細辛等溫通性材料,貼於肺俞、風門、脾俞、內關等穴位,可強化肺氣、禦寒抗敏。適合關節痠痛、手腳冰冷、過敏性鼻炎者。許哲維提醒,貼敷後如出現輕微刺癢為正常反應,皮膚敏感或孕婦須先諮詢醫師。
吳宛容中醫師指出,立冬進補需依體質選擇食材,避免補過頭或堵滯:
氣血虛:疲倦、食欲差,可吃山藥蓮子湯、紅棗枸杞粥。
陽虛:畏寒、手腳冰冷、夜尿多,宜食薑母山藥湯、黑芝麻桂圓粥,避免感冒發燒期間食用。
陰虛:口乾舌燥、手足心熱,適合銀耳百合蓮子羹,忌辣及油炸。
溼熱:口苦口黏、易長痘,建議薏仁冬瓜湯少許薑,避免甜食、油炸與酒。
進補可採「不葷」主義,宜「少油、七至八分飽」,補而不燥,養得恰到好處。
冬令運動 八段錦、瑜伽
吳宛容提醒,冬季宜早睡晚起,晚間11時前入睡,以養腎水之氣;晨起舒展筋骨後再起身。外出保暖頭、背、腹、膝蓋及腳踝;偏寒或過敏者,可晨起以40℃熱毛巾敷臉,夜晚泡腳15分鐘。
冬令運動,以緩和為主,如八段錦、瑜伽、散步或爬小山,微微出汗即可。情緒宜平和,避免熬夜或過勞。
兩位中醫師強調,立冬是補腎蓄氣的起點,也是為整個冬季健康打基礎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