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陶瓷博物館。圖/鄧榮坤
精緻的陶瓷藝術。 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傳說中,天氣晴朗時,於鶯歌車站眺望北方的山區,會發現一塊形如鶯哥(鸚鵡)的巨石,而這也是鶯歌地名的由來,只是如今知道的人似乎不多了。穿越「鶯歌城」的巨大門樓後,眼眸開始不安分地在這座被譽為「瓷城」的古樸城市裡,搜尋著過往的繽紛歲月。
路過牌樓,上方是火車鐵軌,每天都有列車載著旅人呼嘯來去,下方則是往來車輛頻繁穿梭的涵洞。以細小瓷磚砌成「鶯歌城」三字,鶯字的「鳥」栩栩如生,尖銳的喙嘴彷彿叼著城市的傳說,而歌字左半邊的「哥」,二「可」裡的「口」以太陽的圖騰詮釋,又似讀取中的電腦滑鼠指標轉著圈圈……遠遠望去猶如一幅畫,而畫中的鳥兒正在城牆上唱著歌。
走在鶯歌老街,能感受到上個世紀初的建築風韻。老街旁的「四角窯」是著名地標,靜默撐起當年窯廠林立時的繁華歲月,讓來不及參與這場陶瓷盛會的人,聆賞從繁榮到沒落又再度復興的氛圍。然而路過時,挑一個適合自己品味的小陶瓷帶著走的人也少了,吃吃喝喝已成老街常見的風景,與島嶼上其他老街無異。
一只巨形花瓶鑲上「陶瓷老街」四個殷紅字的地標,在十字路口的人行道邊依著牆,眺望熙來攘往的人潮。車輛被阻隔於遠方的午後,街道兩旁的商店老闆正招呼著遊客,他們已習慣人潮不一定會帶來錢潮,擦身而過的人多,願意花點時間拐進陶瓷店蹓蹓的人卻已不多了。
幸而當鶯歌陶瓷博物館屹立於這片土地時,許多泛黃的記憶回來了。寬敞宏偉的博物館容納了鶯歌的晨昏與風雨,也容納了歲月轉折時的驚喜,讓許多旅人在這裡找到了瓷城最溫柔的美。
博物館附近的陶瓷老街,是鶯歌鎮最早的陶業聚落,擁抱陶瓷工藝已超過兩百年。老街沿途均統一以紅磚柱為其建築特色,兩旁商店原本是老舊的陶瓷窯廠,二十五年前,因人潮逐漸湧入而改建成以「陶」為主題的店家,陳列仿古瓷、文趾陶、陶瓷茶餐具、陶笛及結晶釉等相關產品。
鍋碗瓢盆是生活中難以割捨的器物,一如這條沉寂已久的老街,即使已很難再見到瓷器的燒製過程,但曾擁有過的故事,依然一代代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