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王世貞與王世懋是兩兄弟,哥哥王世貞比弟弟大約十歲,兄弟感情非常好。王世貞在嘉靖二十六年中進士,當時不過二十一歲;王世懋則在嘉靖三十八年考上三甲,當時僅二十多歲。
一般皆認為,王世貞的文采與博學要比弟弟強一些,但這無損兩兄弟的感情,他們之間的情誼,就像北宋大文豪蘇軾與他的弟弟蘇轍那般。
王世懋字敬美,從小就喜歡閱讀《世說新語》,這是南朝劉宋王朝王室劉義慶集結門下食客所編撰的作品。內容是從東漢到東晉時朝高士名流的言行與軼事,共約一千一百多則長短不等的故事,有些已具有小說的結構,讀起來饒富趣味。
王世懋迷上了《世說新語》,甚至想把這本書變成「世說學」,就像現代人迷《紅樓夢》而有了「紅學」,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而有了「金學」一樣。而在明代中後期,《世說新語》在刊行一千多年後,竟然成為熱門的暢銷書,主要就是因為王世貞與王世懋兄弟的推動。尤其是王世貞,針對《世說新語》進行刪訂,讓這本「古書」重新活躍在眾人面前。
從《世說新語》的大受歡迎,就可說明王世貞對明代文壇的影響。
雖然清朝的一些學者對此頗不以為然,但明朝人喜愛王世貞兄弟,新刪訂的《世說新語補》很快地就成了熱門書籍。因為明代的出版商,只要一聽到王世貞的名字就覺得書可以大賣,就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要找王世貞作序。因此,若沒有王世貞的刪訂與掛名,恐怕很難實現王世懋的願望。
嘉靖三十八年,可說是兩兄弟一生的轉捩點,也是悲喜交加的一年。
當年王世懋考上進士,但他們的父親王忬卻因身為薊遼總督誤中蒙古詭計遭到問罪。嘉靖皇帝下令處死王忬,王世貞與王世懋兄弟到權臣嚴嵩的宅邸前跪求痛哭,希望能挽回父親一命。但嚴嵩父子本就想置王忬於死地,最終,兄弟倆只能帶著父親的遺體回故鄉安葬。雖然明穆宗即位後,在首輔徐階協助下,平反了王忬的案子,但兩兄弟卻已對政治感到厭煩。
太倉王家四代人出了八名進士,包括王世貞、王世懋兩兄弟,也在地方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