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七百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媽祖信仰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盛行於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但在北方及內陸地區也有不少廟宇,其中年代最為久遠且最為人知的,即是天津天后宮。
天津最早名為「直沽」,漢、隋兩代在此開鑿運河,逐漸發展成漕運重地。元代定都北京後,糧食與布帛皆仰賴江南供給,故開闢海上運輸線,而此地即其終點,也是轉運內河的集散地。因運輸過程時有船難發生,為庇佑航行平安,元世祖乃下令在此建廟供奉「海上女神」──媽祖。由於「天津」之名,是因明成祖於靖難之役在此渡河南下奪取皇位而封賜,其設衛築城距此廟興建已有百餘年,故當地流傳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說。
媽祖信仰可以由湄洲一隅擴展至全國各地,實與歷代王朝的賜封與提倡有關。元代加封媽祖為「天妃」,這座皇帝敕建之廟原稱「天妃宮」,朝廷會定期派官員前來祭拜,經世代沿襲而形成熱鬧的春祭酬神活動。清代再封媽祖為「天后」,該廟亦改稱「天后宮」,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目睹其盛大的廟會活動,甚為讚賞而命名為「皇會」,更使其聲名遠播。這項每年在媽祖聖誕舉行的「皇會」最高潮是迎神巡遊展演,各式雜劇藝陣雲集,通宵達旦、遊人如狂,是許多老天津人共有的經驗,直到抗戰前夕才告終止。
這座有七百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明、清兩代曾多次修建,民國時期一度做為學校,後來又經歷地震與文革的破壞,淪為大雜院,直至一九八五年才重建為現貌。廟地總面積有一千六百餘坪,建築群包括中軸線上的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兩側有南北配殿及鐘鼓樓。正殿供奉主神媽祖,當地俗稱「天后娘娘」,其下還配祀送生、眼光、斑疹等娘娘;正殿背面的鳳尾殿奉祀觀音,彰顯該神與媽祖的緊密關係;南配殿則供奉在地的白老太太、王三奶奶、挑水哥哥等醫藥神,可看見民間信仰的特色。
早年該廟還有個特別的「拴娃娃」儀式,道士會在廟內準備各種神態的泥娃娃,求子婦女向神許願後,就可將看中的娃娃用紅絨繩繫在頸上,偷偷帶回家供奉。如果順利得子,此栓來的娃娃即為長子,新生兒則為次子;若仍無法生子,則將娃娃退回廟裡,由廟方處理掉。栓來的娃娃在幾年後,還要拿到泥人鋪裡「洗娃娃」,將其改塑成大一點,甚至會加上鬍子,代表娃娃已長大,可持續守護子孫平安。
天津天后宮與台灣各媽祖廟互動密切,北配殿特設台灣媽祖殿,供奉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台南大天后宮等廟的媽祖神尊。該廟人員曾多次來台參加慶典活動,也有不少台灣廟宇前往參訪會香,甚至結為姐妹宮,對推動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頗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