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資產】天津天后宮

文/謝貴文 |2022.11.08
1542觀看次
字級
有七百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媽祖信仰源於福建莆田湄洲嶼,盛行於大陸東南沿海一帶,但在北方及內陸地區也有不少廟宇,其中年代最為久遠且最為人知的,即是天津天后宮。

天津最早名為「直沽」,漢、隋兩代在此開鑿運河,逐漸發展成漕運重地。元代定都北京後,糧食與布帛皆仰賴江南供給,故開闢海上運輸線,而此地即其終點,也是轉運內河的集散地。因運輸過程時有船難發生,為庇佑航行平安,元世祖乃下令在此建廟供奉「海上女神」──媽祖。由於「天津」之名,是因明成祖於靖難之役在此渡河南下奪取皇位而封賜,其設衛築城距此廟興建已有百餘年,故當地流傳有「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之說。

媽祖信仰可以由湄洲一隅擴展至全國各地,實與歷代王朝的賜封與提倡有關。元代加封媽祖為「天妃」,這座皇帝敕建之廟原稱「天妃宮」,朝廷會定期派官員前來祭拜,經世代沿襲而形成熱鬧的春祭酬神活動。清代再封媽祖為「天后」,該廟亦改稱「天后宮」,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目睹其盛大的廟會活動,甚為讚賞而命名為「皇會」,更使其聲名遠播。這項每年在媽祖聖誕舉行的「皇會」最高潮是迎神巡遊展演,各式雜劇藝陣雲集,通宵達旦、遊人如狂,是許多老天津人共有的經驗,直到抗戰前夕才告終止。

這座有七百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明、清兩代曾多次修建,民國時期一度做為學校,後來又經歷地震與文革的破壞,淪為大雜院,直至一九八五年才重建為現貌。廟地總面積有一千六百餘坪,建築群包括中軸線上的戲樓、幡桿、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啟聖祠,兩側有南北配殿及鐘鼓樓。正殿供奉主神媽祖,當地俗稱「天后娘娘」,其下還配祀送生、眼光、斑疹等娘娘;正殿背面的鳳尾殿奉祀觀音,彰顯該神與媽祖的緊密關係;南配殿則供奉在地的白老太太、王三奶奶、挑水哥哥等醫藥神,可看見民間信仰的特色。

早年該廟還有個特別的「拴娃娃」儀式,道士會在廟內準備各種神態的泥娃娃,求子婦女向神許願後,就可將看中的娃娃用紅絨繩繫在頸上,偷偷帶回家供奉。如果順利得子,此栓來的娃娃即為長子,新生兒則為次子;若仍無法生子,則將娃娃退回廟裡,由廟方處理掉。栓來的娃娃在幾年後,還要拿到泥人鋪裡「洗娃娃」,將其改塑成大一點,甚至會加上鬍子,代表娃娃已長大,可持續守護子孫平安。

天津天后宮與台灣各媽祖廟互動密切,北配殿特設台灣媽祖殿,供奉北港朝天宮、大甲鎮瀾宮、台南大天后宮等廟的媽祖神尊。該廟人員曾多次來台參加慶典活動,也有不少台灣廟宇前往參訪會香,甚至結為姐妹宮,對推動兩岸媽祖信仰交流頗有貢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