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閑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姱女倡兮容與;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典出屈原《九歌》中的送神曲〈禮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說是《九歌》欲傳達的祭祀觀念,《漢書》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之說,故不難想見祭禮常有許多頌神、娛神的祭歌,唯其詞鄙陋。
曾居廟堂之高的屈原無奈被貶,滿懷憂思、愁苦沸騰,見俗人以粗鄙之詞行祭祀之禮、享歌舞之樂,故以吟詠情性之心、聊舒憂思之情改寫之。屈原共撰十一篇,每篇主祀一神,對象涵蓋天神、地祇與人鬼,顯見當地人民對祭禮與神的虔敬,且祭祀的神多為山川神祇,萬物皆可為神,與今相比實有差異。
值得一提的是「雲」,或因雲並無固定的實體,更容易引人遐想。張潮《幽夢影》云:「雲之為物,或崔巍如山,或瀲灩如水,或如人,或如獸,或如鳥毳,或如魚鱗。」正是對雲變化多端的外貌寫照。興許對楚人而言,即是對雲變化無常的外觀感到好奇,進而衍生景仰,才有雲神的出現。
〈雲中君〉一篇有「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之慨嘆,明面上表達出屈原對雲神以磅礴之勢降臨地上,轉瞬卻又遠飛雲端的失落之感,也隱晦地表達出對另一位可以「覽冀洲、橫四海」的人物──君王──的深沉思念,以及對時局動盪的憂慮。
祭歌當中仍包裹著如此的國家情感,有點微妙,卻不難理解。屈原一生的追尋都以「楚」為原點,無奈「蟬翼為重,千鈞為輕」的時代,輕易扼殺了他的滿腔忠魂,《周易》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但屈原寧願以身殉道,投入粼粼汨羅江水中,「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