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巡禮】王得祿與白河大仙寺

文/謝貴文 |2025.02.17
565觀看次
字級
台南名剎白河大仙寺。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清代官至福建水師提督的王得祿,一生充滿傳奇色彩,除出生地嘉義太保一帶流傳許多傳說外,台南白河亦有其足跡,至今仍是當地人的共同記憶,名剎「大仙寺」即是一例。

大仙寺位於玉枕山西麓,原名「大仙巖」,又稱「舊巖」,乃相對於碧雲寺之「新巖」。據史料記載,康熙年間福建參徹禪師渡海來台,駐錫於六甲赤山龍湖巖,晚年尋找隱居清修地,見該地山明水秀,而在大仙寺現址建簡單茅寮,供奉觀音佛祖。因其守戒甚嚴,附近居民深受教化,乃捐資興建佛寺。

相傳,此地為「仙人拋網」的風水吉穴,王得祿也因此將其生命中的兩位重要女性──兄嫂許夫人、元配范夫人,葬於此處。其嫂許夫人常見於王得祿的傳說中,據說她知夫弟非凡人,對其照顧有加,並鼓勵他從軍,更為其縫製兩雙大鞋,使之意外立下戰功。史載,王得祿確因推恩家族,而奏請封其嫂為一品夫人。

許氏之墓,原位在大仙寺附近的岩前塚區,然因下葬後子孫相繼過世,後人乃將其遷葬至嘉義市盧厝里的羌母寮,如今該墓已被指定為市定古蹟。元配范夫人則在生前即已卜厝於大仙寺前方,當她嘉慶二十一年(一八一六)於廈門官署去世後,才移靈至此安葬。

史料記載,嘉慶二十三年(一八一八),王得祿曾與允謙禪師募資一千圓修繕該寺。今寺內高懸其所獻〈大發慈悲〉匾及〈重興大仙巖廟碑〉,即是見證他護持與修建之善舉。不過,也有傳說稱范氏下葬後,因大仙寺的暮鼓晨鐘使其不得安寧,常託夢給王得祿訴苦,王氏因此大為震怒,派員將該寺金鐘打碎,並將碎片懸吊寺前大古榕樹上示眾。這些碎片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日人搜刮民間鐵銅器時才被取走。

此一傳說中王得祿的霸道之舉,明顯與其對大仙寺的護持不符,當是虛構而來。而會形成這則傳說,一方面出於地方人士對該寺風水被王家所占的不滿;另一方面,則因王家呈請嘉義知縣王衍慶示禁,立「嚴禁牧牛侵害范夫人墳墓碑」,更引發牧民對其仗勢欺人的反感。或許此時該寺金鐘正好損壞,便在鄉民的渲染下而有了此一傳說。

這一座大仙寺前的范夫人墓如今早已不存,道光二十四年(一八四四),子孫將其移靈回嘉義番婆寮與王得祿合葬時即已廢置。光復後,住持開參禪師將此墓廓做為興建兩座南北納骨塔的基石,墓前石獅移至寺前的台階上,墓址則種植一棵龍眼樹以資紀念。

現今大仙寺不僅是南台灣名剎,也是珍貴的文化資產,來此上香禮佛之餘,不妨也順道探尋王得祿的足跡,感受曾經的歷史風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