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台灣中日式風格並融代表寺廟 關子嶺古寺風光(上)

文/林嘉澍 |2022.11.01
1552觀看次
字級
關子嶺上有兩座古色古香的寺廟:大仙寺及碧雲寺。圖/林嘉澍
大仙寺最特殊之處,為大雄寶殿「日本式屋瓦」式樣。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台南縣白河區,舊稱「店仔口」,前身為白河鎮,位於台南市東北端,為全台南市僅次於南化區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著名的關子嶺溫泉及關子嶺風景區也位在此區,因山間有溫泉冒出,又稱「火山」。白河屬於大新營生活圈,但從嘉義市前往只要半小時可達,亦等同嘉義生活圈的延伸。

除了白河蓮花和知名的溫泉,關子嶺上有兩座古廟:大仙寺及碧雲寺,在佛光山大雄寶殿、佛陀紀念館以及中台禪寺未創建前,大仙寺曾是台灣第一巨剎。

大仙寺又名火山大仙寺、大仙巖,位於白河區仙草里,枕頭山西麓,乃關子嶺群山尾閭,俗稱舊岩。枕頭山古稱玉案山、玉枕山,為嘉南丘陵主峰,此地幽林疊障,白雲低翔,登高遠眺,嘉南平原盡收眼底。大仙寺矗立於俗塵滌盡、環境脫俗之寶地,為「仙人拋網」之靈穴。

相傳康熙四十年,臨濟宗高僧參徹禪師由福建鼓山親奉觀世音菩薩神尊來台,勘查取勝於四方。偶經仙草埔,見此地山明水秀,必為隱居修行之福址,乃暫將觀音神尊置於大樹下,不料神尊卻牢牢黏住,請不動、移不開。參徹禪師心知菩薩合意此地理,便自闢荒野,結廬供奉,誦經勸化大眾善信,成為大仙寺開山鼻祖,即第一代住持。

乾隆十二年,第二代住持鶴齡禪師走訪地方募款,仙草埔、坑內、白水溪、岩前與嘉義三層崎等村落慷慨解囊,於今日小山門後方創設佛殿。這座由地方凝聚力量而興的「火山大仙巖」,就此誕生。

嘉慶元年,鶴齡禪師之徒應祥禪師精研堪輿之術,於枕頭山南面山腰覓得一靈穴,名為「半壁吊燈火穴」。為求與大仙寺一氣相連、靈光互映,並作為晚年靜養禪修之地,乃建草蘆,並自大仙巖分迎觀音佛祖一尊來此供奉,此即碧雲寺之開基。嘉慶十三年建立寺宇大殿,稱為「碧雲寺」,又稱「新岩」,大仙寺因稱「舊岩」。

嘉慶十四年,太子少保王得祿集金將大仙寺初建之佛殿,遷移至今之大雄寶殿現址。同年,元配夫人范氏逝世,王得祿回鄉將其厚葬,並在大仙巖前擇福地建造墓園。之後,王得祿獲悉范夫人墓園常遭附近牧童破壞,特立石碑警告,不准牧童放牛,違者嚴辦。

另有一傳說:范夫人因大仙巖內晨鐘暮鼓之梵唄不得安樂,屢屢傳夢,王得祿遂派員將大仙巖鐘鼓搗碎,吊其碎片於寺前古榕樹上,直到二次大戰期間日人搜括民間鐵銅器時才被取走。待後代子孫迎范夫人骨骸歸嘉義故里,與王得祿合葬後,遺留的墓廓則被開參禪師做為興建兩座南北納骨塔的基石。

光緒二十年甲午戰敗,隔年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有志之士群起抗日,當時白河地區就有黃振、黃國、黃玉麟、黃添等人據守碧雲寺抗日。日軍包圍碧雲寺,大仙寺亦遭劫,之後香火式微,寺宇荒廢。

民國四年,大仙巖管理人為台灣龍華會會長廖炭居士,乃白河望族。自幼文武全才,尤精武術,中年皈依佛門,人稱「炭獅」或「炭師」,地方人士則稱他「廖仔炭」。

炭師為人慷慨,見大仙巖寺宇傾頹,發願重建大雄寶殿,特親往日本學習寺廟建築法。返台後與第八代住持德融禪師溝通,配合仙草埔士紳朱保羅、吳順安等居士擴大募捐,仿日本奈良大佛寺之規模,精心擘畫,重建大雄寶殿,費時十年,至民國十四年始告完成,梵宇莊嚴宏偉、雕梁畫棟。

而大仙寺最特殊之處,為大雄寶殿「日本式屋瓦」式樣,全台僅兩座寺廟有此構造,另一座為新北市新莊地藏庵「大眾廟」,其特色為日式平瓦及鬼瓦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