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營神兵是保護廟境村莊的重要護法神。圖/林嘉澍
「五百年關公像」就供奉在南聖宮。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斗六市原名斗六門,清代曾在此設置嘉義縣的六門分縣。光緒年間增設雲林縣時,縣治最初設在南投縣的竹山鎮,後來因為濁水溪經常氾濫,溪南的人過不了河,辦事非常不便。不久,便把縣治遷到斗六門來,並且種竹為城,城裡還成立鋪戶的會議所,等同於商人行會,儼然小都邑。現在斗六市還留有頂城街之類的地名,就是此地以前曾有築城的明證。由於地位重要,自古就受到官府的重視。
大名鼎鼎的「五百年關公像」,就供奉在斗六市南郊南聖宮之中。這尊神像大器精美,高約一丈二尺一寸二分,重約六百餘台斤,由整棵樟木雕刻而成。台灣地區像這樣巨大的神像實屬罕見,相傳至少有五百年歷史,是明初的木雕作品。據說,此神像於民國六十五年從海上漂流到三條崙海濱。最先被漁夫撿回,放在漁村半年;然後被古董商收購,收藏在台北市廣州街民宅;最後才由數百位信徒奉送到斗六,迎入殿宇中供奉。
南聖宮建地萬坪,宮中陪祀關平、周倉二神尊,關公坐騎赤兔馬與青龍偃月刀均巨大新穎,尤其關刀竟有二層樓高,不知是否曾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看著鑼鼓喧天的進香團及絡繹不絕的香客,可見此廟已成為斗六市數一數二的觀光勝地。
斗六市附近,還有許多像衛星般圍繞的古老聚落,尤其是海豐崙,仍然保留古村廟玄太宮、環村五營將祠等民間信仰,雖經整修,但古意未失。村內處處皆有成蔭老樹,要不是許多三合院門口停著寶馬、奔馳,可謂保留著清代台灣典型集村原貌。
玄太宮,供奉玄天上帝、中壇元帥、蔭那祖師三神尊。蔭那祖師又稱蔭林山祖師、慚愧祖師。慚愧祖師乃唐代福建沙縣人,俗姓潘,名了拳,少時出家為僧,在廣東陰那山建道場,廣教弟子。即將圓寂時,認為一世未能廣度眾生,心覺慚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靈骨塔寫上「慚愧」兩字,因稱「慚愧祖師」。蔭那、蔭林可能為「陰那」在閩南語中音相近所導致。
清朝台灣總兵吳光亮節度台灣,時常遭受原住民出草,軍中奉祀慚愧祖師作為守護神,從此視為「防番之神」。因此南投、雲林一帶的漳州先民,處處立廟供奉,為濁水溪北岸普遍的民間信仰。
環村五營將祠,供奉五營將軍,或稱五營神將、五營兵馬、五營旗等,簡稱「五營」,是宮廟重要的兵將,保護廟境或村莊的重要護法神。五營神兵的信仰,在漢代以前即已形成,是歷史悠久的神明信仰,而今已在地化,和王爺信仰、城隍信仰與莊頭的結合,形成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元素。台南新營火車站為全台灣唯一設有五營的車站,嘉義六腳東營大將軍廟則是全台灣最大的營頭。
另外,自雲林科技大學附近中山路巷弄中,穿過青翠森林與連綿稻田,可見一大正時期改建的民宅建築──吳宅,由前清秀才吳克明之父吳朝宗興建,美輪美奐,亦值得一觀。只可惜至今仍為私人寓宅,未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