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話】竹塹城都城隍廟

文/林嘉澍 |2023.04.25
1099觀看次
字級
新竹都城隍廟乃典型的連續山牆三殿式廟宇。圖/123RF
以空城計為題材的三川殿步口豎材。圖/林嘉澍
成蜘蛛結網狀的八角藻井。圖/林嘉澍

文/林嘉澍

素有風城之稱的新竹市,舊稱竹塹社,昔日為平埔族的一個大聚落。台灣歸清朝後,泉州人進入新竹開墾,設置淡水廳治。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環植荊竹為城,設四門,稱竹塹城,又叫「淡水廳城」。

道光六年,同知李慎彝與邑紳進士鄭用錫等人共同請奏,改用磚石築城。四門建有城樓,東迎曦、西挹爽、南歌薰、北拱宸,各築砲台,環城濬壕,東西架吊橋。光緒元年,淡水廳改為新竹縣,於是竹塹城亦改稱「新竹城」。

到了新竹,都城隍廟肯定是必遊之地。城隍祭祀從南北朝起,經唐、宋、明、清至今,城隍廟已遍及天下。

清代在「陽有職,冥有司」的理論下,認為陽世已有省縣之制、省縣長之職銜,冥間亦應具有相同職制,於是經欽定:

皇城京都之地有「京城隍」之廟,其銜為「福明靈王」;行省都城之地有「都城隍」之廟,其銜為「威靈公」;而各府府城之地有「府城隍」之祠,其銜為「綏靖侯」;縣邑之地有「縣城隍」之祠,其銜為「顯佑伯」。次之分縣或鎮邑,有「邑主」或「境主」之神祠,其銜以「子」、「男」爵神而稱。

新竹城隍廟由王世傑家族捐地,乾隆十三年建成,乾隆帝詔旨列入官祀,屬「顯佑伯,新竹縣城隍」。光緒元年,台灣實施「淡新分治」,新設台北府,管轄淡、新、宜三縣,新竹仍為台北府府治,於是新竹縣城隍乃按照府格,晉升為「綏靖侯,新竹府城隍」。城隍爺屢屢顯佑護民,靈驗昭著,便成為台灣居民尊崇之神。

光緒十三年,江西嗣漢天師瞻觀天文,知台灣有天災,翌年內公館林家林汝梅領回聖符,與官民於新竹城隍廟舉辦消災祈福法會。後來無風無雨,國泰民安,遂經奏准新竹城隍,晉封為「威靈公,都城隍」,等於「行省巡撫」,今之省長,為冥界封疆大吏,為台灣各地城隍位階最高神祈。光緒十七年,皇帝以城隍顯靈抵禦外侮有功,頒賜御筆「金門保障」匾。

城隍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大抵都是正直護民的善良忠義之士仙逝被封神;此外,城隍也有考試、補缺、交迭、罷黜的制度。過往漫長歲月裡,傳說中的新竹城隍有:

一、乾隆年間阿里山通事,捨身取義的吳鳳。

二、道光年間,化解大甲分類械鬥的淡水同知曹士桂。

三、同治年間台灣府鳳山縣知縣曹謹,開鑿了曹公圳,擔任淡水同知時,並曾率領士兵鄉勇擊退英國船艦。

四、大正年間,能預言未來的新竹奇人半仙楊中和。

新竹都城隍廟乃典型的連續山牆三殿式廟宇,為閩南悠久傳統之形式,台南的祀典武廟也屬此型,連續的山牆高低起伏,為其造型最大特色;與城隍廟相連的法蓮寺,也屬於同類型的兩殿式,前後殿皆採等寬之三開間。其三川殿之大木結構,最主要特色為八角藻井(蜘蛛結網)與平闇天花板,為泉州名匠王益順在台灣繼艋舺龍山寺之後的傑作,與龍山寺前殿木結構手法相近,不可錯過。

廟前飲食攤販林立,日治時期稱為「庶民味覺的殿堂」,雖然今天新竹市的中央市場、東門市場、西市場新食況處處,城隍廟埕美食區至今仍歷久不衰。這類傳承幾代、每天人潮不斷的小店食肆,保留了老竹塹城的美食記憶。

漫步竹塹城,感受新竹的風。走古廟、嘗小食、喝好茶,所費不多,享受甚豐,愜意自在,真可謂「散入春風竹塹城」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