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像/平安仁平3年/絹本設色/日本廣島尾道持光寺藏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2.回自向他
回自向他,就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饒益一切眾生。譬如:我把參與修橋鋪路的功德,回向給父母長命百歲;我把誦經拜佛的功德,回向給子女聰明智慧。所謂「自他兩利」,就是「回自向他」的意義。
一九七○年,佛光山舉辦大專佛學夏令營。開營那一天,三百位學員都已經來了,偏偏那一晚抽水馬達突然故障,打不出水來,趕緊找人來修。在等待維修中,時間一秒秒過去,水塔的水一滴滴減少。焦急中,使我情不自禁的發願:「假使再沒有水來,就將我全身的血液化成清水,從我的指間、毛孔流出,讓這裡所有的大眾都可以盥洗飲用、自在享用吧。」後來工人告訴我修好了,我抱著水塔、隔著牆聽見了水聲,又爬到塔上再確認了一次,心中的歡喜清涼,真如那清水一般!
年輕時弘法的條件還不是很具足,面對許多前來學佛的信眾們,不禁感到抱歉,於是我在佛菩薩像前暗自發願:
我願做一根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我願做一支畫筆,彩繪世間、增添美麗。
我願做一盞路燈,照破黑暗、指引光明。
我願做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庇蔭路人。
我願做一本書籍,展現真理、給人智慧。
我願做一方大地,普載眾生、生長萬物。
如果能利益眾生,能成為大家信仰上的增上助緣,不管做什麼,我都樂意。
一個人如果成天只想著自己,只想要自己擁有,不管別人有沒有,就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這種人,充其量只為自己而活,別人如何都和他沒有關係。假如自己的知識、發心、善行,都願意和別人共享,他的人生就和別人產生了連結,形成了「同體共生」、「共生共榮」的存在,生命的意義就不一樣了。
3.回己向眾
回己向眾,就是我一個人所獲得的歡喜和利益,願意回向給大眾,讓大家都能同樣獲得歡喜與利益。比方佛光山開山之初,我把自己的稿費、版稅所得,悉數拿來購置常住的弘法設備,希望有了完善的設施,更能推展各種弘法工作,以期利益更多的社會大眾。甚至我提倡「三好」、「四給」,而我自己是如此實踐,我願將我所說的好話,回向給大家,讓大家都能得到歡喜;我願自己所做的一點慈善,回向給大眾,讓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舉凡點滴功德,我都願意無私的普及一切有情,願他們離苦得樂,同霑法喜。
回己向眾就如同打籃球,球賽會勝利,不是光靠一個人的投球,而是身邊有前鋒、中鋒、後衛的分工合作、衝鋒陷陣,才能獲勝。因此心中有眾,將功德回向給團隊,未來的勝利仍會是你的團隊所有。尤其現代不是一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時代,而是一個榮耀福緣共用共享的時代,因此更要有回己向眾的心量與智慧。
4.回小向大
我們布施一塊小小的麵包,回向天下蒼生都能得到溫飽;我們樂捐一百元參加大學建校基金,回向天下莘莘學子都能完成學業,貢獻社會。甚至一場的功德佛事,我們一點金錢上的隨喜,集萬人虔誠之心意,就能超度法界一切無祀有情,早生淨土。本來只是一塊小小的麵包、一百元、一個隨喜的心意,經過回向,普天之下所有眾生都能獲得我們的祝福。好心會放光,功德必不唐捐。
有一首偈語說:「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梁武帝過去世是一個樵夫,有一天他砍完柴,挑柴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場雨。他看到路邊有一尊石頭塑造的菩薩像,不忍心菩薩淋雨,就解下自己頭上的斗笠,給菩薩戴上。由於這麼一點善心,成就了他來世做皇帝的因緣。所以,平日只要我們能多留意自己的舉心動念、言行舉止的話,即使只是一句小小的好話、一件小小的好事,都能「回小向大」,都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5.回苦向喜
釋迦牟尼佛在塵沙劫前就已成就佛道,為了示教利喜,再入娑婆,教化眾生;玄奘大師孤身涉險,橫渡流沙,西行取經,為的也是希望眾生能夠早日離苦得樂。《華嚴經》有句話說的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自己承受苦難,而希望天下蒼生歡喜自在,不為苦所逼,那是要具有大菩薩性格的人,才能如此心甘情願的發心奉獻。
即便如此,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回苦向樂。譬如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體會別人的感受,知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轉換立場感受別人的需要,知道要給人一點因緣,不要斷人後路,所謂「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能用體諒的心,角色互換,不給別人添麻煩,不讓別人為我起煩惱,就是在回苦向喜。
6.回冤向親
佛陀常教誡我們,對眾生要有平等心,看世間一切萬物都很平等,心量才能放大如虛空。如果連一個不喜歡的人都不能包容,又如何能面對人生中所有障礙難關的考驗呢?一切惡人、壞人,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像佛陀的堂弟提婆達多,三番兩次設計陷害佛陀,但佛陀總是告訴弟子:「提婆達多是我的善知識,是我的增上緣。」是的,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都要能發揮人道關懷,互相幫助,因為結緣總比結怨好,唯有慈悲,才能攝受人心。因此,若是人人都能實踐「回冤向親」,世界就有和平的一天。
7.回劣向勝
有一位七里禪師,正在屋裡禪坐時,忽然有強盜闖入,凶惡的問:「錢放在哪裡?」禪師說:「在左側櫃子上。」強盜拿了錢財正要離去,禪師又說:「留一點飯錢吧!」強盜一時心軟,就丟了幾個銅板下來。「走前,至少說聲謝謝吧。」強盜趕著離開,隨口說句「謝謝」,隨即倉皇逃走。
過些時日,強盜因為失風被抓,也招供出曾經在七里禪師那裡行竊。官府要禪師前往指證。這時七里禪師說:「他沒有偷我的錢,是我讓他拿的,他還跟我說謝謝呢。」就這樣,強盜不僅刑責減輕,出獄後還真心懺悔,改過自新,重新做人。
現在許多人性格叛逆,在家裡想反抗父母,在學校裡想反抗老師,在職場裡想反抗主管;這個也不滿,那個也不滿。其實,到處不滿、到處叛逆的結果,不僅不為人所接受,苦的永遠是自己。如果能轉念想想,看見父母師長的辛苦,感念父母師長的教養,就能回劣向勝,挽救人生的頹勢,創造自己更好的未來。
8.回穢向淨
《維摩經》裡提到,舍利弗疑惑的問佛陀:「為什麼諸佛淨土皆是殊嚴淨妙,只有您的娑婆世界充滿穢惡呢?」佛陀聽了,以腳趾按地,剎那間,所有穢惡轉染成淨。原來,娑婆世界是佛為了度化穢土眾生,讓他們回穢向淨,才故意示現的。心地清淨的人,即能在穢土中看見淨土世界的萬德莊嚴。
佛經裡說,我們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這使得我們終日居住在穢土中,成天與煩惱為伍。要想消滅這許多煩惱,先要斬草除根,譬如轉貪心為喜捨、轉瞋心為慈悲、轉愚痴為慧心、轉假我為真我、轉小我為大我;能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師、醫生、雕刻師,自然能轉穢向淨,在無煩無惱中安住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