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像/鎌倉時代/絹本設色/日本京都伏見安樂壽院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9.回惡向善
南北朝時期,有一位周處,力大無窮又兇悍無比,鄉里村民總是把他和危害當地的水底蛟龍、山中白虎擺在一起,稱為「三害」。三害中,又屬周處最常傷人,危害最大。村民於是想了一計,要周處去為民除害,證明自己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希望藉此除去周處之害。周處不服輸的性格,果真使他成功的斬龍除虎,他以為自己因此博得了好名聲,不料了解村民的用心之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三害之一而不自知。
他難過的離開村莊,在消沉的旅行途中,遇到一位法師,法師告訴他:「你可以回惡向善,懺悔過去所做的一切,同時將自己與生俱來的大力、勇氣,用來回饋鄉里。」從此,周處改過向善,變成了村裡重要的護法。人在無形之中,往往不自知的一直在犯錯,知錯能改,而能積極行善,正是回向的力量所致。
10.回邪向正
明朝正德年間,一位叫趙永貞的優秀青年,大家都看好他必定前途無量,可是鄉試時,儘管成績再好,卻總是落榜,因而悶悶不樂,常常藉酒醉時,向文昌帝君抱怨。文昌帝君說:「因為您曾經戲弄婢女,還引誘鄰家少女,常有淫念纏繞心頭,所以你的科名統統被取消了啦。」趙永貞明白原因之後,流淚懺悔,從此改過自新,努力行善,並刻印戒淫書,勸醒世人,如此回邪向正之後,中了科舉,最後做到縣官。由此可知,只要我們一念生起,便驚動了諸天護法神靈,善神與邪神也因這一念的善惡而相隨,我們怎能不時時檢視自己的念頭,讓自己回邪向正呢!
11.回欲向慧
娑婆世界裡種種的憂悲苦惱,怨憎會苦、愛別離等,主要都來自我們的欲望。想擁有卻得不到時,就開始煩惱、痛苦。事實上,欲望的種類很多,不全不好。例如,人人希求財富,狹義的財富如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廣義的財富如健康、智慧、人緣、信用等;有價的財富如聲望、名譽、成就、歷史等,無價的財富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狹義的、有價的財富欲望,煩惱多,要節制;廣義的、無價的財富欲望,最究竟,要增長。
如果能將狹義、有限的欲望,轉為追求廣義、無價的欲望,學習用替代的方式來處理事情,以廣義的來替代狹義的,以無價的來替代有價的,再譬如以享有代替擁有、以智慧代替金錢、以滿足代替貪欲、以思想代替物質等。回轉有限的欲望、趣向無限的智慧,才是明智之舉。
12.回外向內
我們的心常常向外奔馳,眼睛想看外面的紅男綠女,耳朵想聽外面的靡靡之音,鼻子想聞一切芬芳氣息,舌頭想嘗所有佳餚美食,身體想穿一切柔軟衣裳,遇事不如意時,怪這怪那,花招奇多……其實,五欲六塵的享受極其短暫、不究竟,所有對人世間的責怪也於事無補,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因此,我們不能總在外境上求,要求內心信仰的增長、道德的增強、慈悲的增上。有了慈悲、信仰、道德這許多的能量,內心自然會有主張、有力量。佛教說,心外求法是外道、是枝末,內心才是知識的根本,義理的泉源,智慧的寶藏;只要心裡一悟,就能無所不通,無所不達。因此,一個有智慧的人,要懂得「回外向內」,內心的富貴,才是真富貴。
13.回下向上
許多人做了一點小善、做了一點小事,就滿足這一點小小的成就,這樣的人生是不夠的。我們要不斷向上,不斷的自我突破。佛教裡有所謂的十法界,從人、天向上,能可以提升成聲聞、緣覺、菩薩,向下就到地獄、惡鬼、畜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行」,沒有人願意墮落三惡道,而即便不做壞事,僅是滿足於一點點小小的善行,在十法界的層次上也不夠好。
因此,小善之外還要大善,小悲之餘還要大悲,好之外還要更好。所以,要回下向上,讓自己的知識不斷的成長進步,品德不斷的健全厚實,習性不斷的淨化善良,言行不斷的慈顏愛語,生活不斷的清素簡樸。能朝著誠信、正直、慈悲、正見的方向去提升自己,何患不能達到人生最終的目標呢?
14.回私向公
政治上,歷代皇帝傳位給後人,總講求私人的利害關係,忽略了百姓需要的是什麼。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往往因為少了「回私向公」之心,使得民不聊生,戰爭四起。我們翻開歷史,朝代的更迭,總是以戰爭來結束或開啟,很少再現古時堯舜禪讓天下的和平轉移,這都是私心作祟所致。政治家們如果能將自己努力付出而有的成果,不歸功於自己,而回向給天下百姓,就是一個「大同世界」的實現。
佛光人工作信條中的「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就是一種「回私向公」的廣大心量,是很有意義的。因為所有事情的成就,都是仰賴眾緣和合而成,什麼事做得很好、很成功,也都是集體創作的成果,絕非靠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因此,成就要歸於大眾,而不是歸於個人。「老二哲學」的提倡,也是這種回私向公的理念所成就的。
15.回俗向道
一個人在世間上,應該要有兩種生活,一是屬於世間的俗事,一是屬於內心的信仰、道德。俗世裡,要吃喝玩樂,要有榮華富貴,這些都還比較容易;但是,要往內在求得內心的清靜、安寧、平和,就不是很容易了。如果希望求得自己內心的平和,必須要能轉身回頭,能夠回俗向道,把世俗的虛榮慢慢淡化,讓堅毅的道念不斷增加,人生才會獲得真正的平靜安樂。
有首偈子說:「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退步的人生,很少有人能體會;退步就是回頭,回頭的世界,也許少了名和利,少了權勢與光環,但是品德、學問卻能在回頭中增長昇華。就像農夫一邊倒退一邊插秧,退到後來,一田的禾苗就播種完了;能可以回俗向道,世界也會變得更寬、更廣、更大、更多。
16.回因向果
有個沙彌,在山裡跟著師父一起修行。有神通的師父,發現沙彌活不過七天了,就讓他回家去拜別父母。沙彌回家的路上遇到大雨,看見一群螞蟻困在水窪裡,就隨手拿起樹葉,讓螞蟻得以脫困。七天後,沙彌還活著回來,師父很驚訝,問他:這幾天是否做了什麼?他想了想,就把救螞蟻的事告訴了師父。師父高興的說:「你的壽命原本已盡,因為救了螞蟻,壽命又延長了!」
有時候,只是隨手功德、隨口功德、隨心功德而已,卻能換來不可思議的果報,這都是回因向果的力量所致。如同春天播種,秋天就會收成;今年播種,來年也會收成。今生種了善因善緣,善的力量不斷循環,未來就一定會有豐富的果實。我們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用「三好」來去「三毒」,未來的社會就能化暴戾為祥和,化嫉妒為讚美,化貪欲為喜捨,化濁惡為清淨,這就是回因向果。
17.回迷向悟
迷和悟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是凡夫;一念覺,就是佛祖。所以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迷的時候,無論走到哪裡,都覺得不好;悟的時候,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迷惑的人,常常輕易拒絕因緣、拒絕機會,久而久之,當然失去一切;悟道的人,懂得隨順緣起、尊重因緣,自然擁有一切好因好緣。所以要回迷向悟,用所悟的道來昇華自己。
所謂的悟,就是要明白自他關係,明白因緣條件,明白時空未來,明白萬有同源。大徹大悟雖然需要時間,但是生活中的小疑小悟不能沒有;如果不疑不悟,沒有問題,是不會進步的。因此要從平常的小疑小悟開始,努力將每一次的疑,提升成為一種悟,期望一切眾生都能在「悟」的帶領下,圓滿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