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古人稱荷花為芙蓉。白居易〈長恨歌〉裡有一句:「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意思是說,唐明皇在安史之亂後回到皇宮,看到宮裡的芙蓉和柳葉就想起了楊貴妃,不禁潸然淚下。這裡芙蓉指的就是荷花。
至於木芙蓉則是生長在陸地的木本花卉。嚴格說來,木芙蓉的花形、植物生態,甚至花開的季節,樣樣都看不出有任何荷花的影子。真想不透,為何她跟荷花同樣享有「芙蓉」之名。有人為了區隔,就把生長在陸地的稱為「木芙蓉」,而把生長在水裡的稱為「水芙蓉」。
此外,自古被稱為「芙蓉城」的成都,事實上也跟荷花沒什麼關係,而是因為木芙蓉花。
根據記載,五代十國後蜀的最後一位君王孟昶有一位寵妃,非常喜歡木芙蓉,於是孟昶便在後蜀都城成都遍種木芙蓉來討她歡喜,這位寵妃,就是非常有名的花蕊夫人。
後蜀廣政二十八年(九六五),宋朝大將王全斌指揮兩路軍隊討伐後蜀,與蜀軍在劍門關外進行一場了大戰。蜀軍全軍覆滅後,孟昶投降宋朝,花蕊夫人一起被俘,並成為宋朝君王趙匡胤的妃子。消息傳回蜀地後,引起蜀人極大不滿,花蕊夫人還因此寫了一首詩嘲諷後蜀軍,來為自己開脫:「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歷史的盛衰與是是非非總會過去,不過成都人卻一直都很喜歡「木芙蓉」,甚至還把木芙蓉當成他們的市花,滿城依舊遍植木芙蓉作為行道樹。孟昶雖為亡國之君,然而卻因花蕊夫人的喜好,為成都留下了「芙蓉城」這個浪漫且美麗的名字。
木芙蓉是一種很特別的花卉。每朵花的壽命只有一天。花苞時為淡淡的粉紅色,清晨開了之後變成白色,到了中午轉成粉紅,到黃昏變大紅色,然後就枯萎在花托上。由於枯萎後一段時間顏色仍然保持大紅,因此枯萎的花朵常被誤以為是花苞。
也因為這種特性,木芙蓉又被稱為「三變花」或「醉芙蓉」(如人飲酒臉頰逐漸轉紅),或是「朝開暮落花」。
一日花都有一個特色,為了維持每天開花,因此會有許許多多的花苞輪流綻放。明代徐霖〈墨芙蓉〉一詩說:「慘澹秋光不自禁,臨風多少欲開心。城中桃李笙歌地,誰問寒江幾淺深。」「臨風多少欲開心」是一個雙關語,形容得真妙。
木芙蓉屬於秋季花卉,因此又被稱為拒霜花、芙蓉、霜降花,等等。宋朝劉克莊〈芙蓉六言四首〉:「羞作太真妃帳,寧為屈大夫裳。帝賞此花高節,別賜一名拒霜。」說明了名為「拒霜」的原因。
然而蘇東坡有一首〈和陳述古拒霜花〉,卻說:「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他認為稱木芙蓉為「拒霜」似乎不太適合,仔細想想,開在秋天,應該稱為「宜霜」才是。
我在成都看到的木芙蓉都是複瓣的,也就是有許多層的花瓣。但是台灣有一特有種的木芙蓉,花朵卻是單瓣的,共有五個花瓣。台灣人把這種木芙蓉稱為「山芙蓉」,花色一樣是一日三變。
每到秋季,你會看到台灣山坡上有著時紅時白的花朵,在冷風中顫抖地開著,為慘澹的秋容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