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改良作物,增加作物中的微量營養素。圖/法新社、網路
編譯/潘楠慕
在印度和中國大陸最貧困的地區,數百萬名兒童面臨鐵質不足問題;南亞地區則有五成的孕婦缺鐵,相同的問題在南美洲和非洲也很普遍。
專家指出,缺鐵只是全球微量元素攝取不足危機的一環,缺乏一種或多種重要微量營養素的人口估計約有二十億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三成,許多地區因此出現嚴重的公衛及社會問題。
微量元素是人類需定期攝入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運作的物質,包括鐵、鋅、銅、維生素和葉酸等。
隨著全世界人口快速增加,糧食供給的問題不僅限於數量,還有品質;專家指出,缺乏微量元素,容易出現發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低下、失明等健康問題。
以生物營養強化技術培育的珍珠粟,富含鐵和鋅。圖/法新社、網路
解決微量元素不足的傳統方法是添加於食物中,或直接服用;許多國家鼓勵孕婦服用葉酸補充劑,許多麥片都添加鐵和維生素,一些國家則在鹽裡添加碘。
但專家指出,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是回歸農作物,確保作物富含微量元素,這就是「生物強化」(biofortification)概念。
美國營養改良作物研發機構HarvestPlus的研發主管費佛爾(Wolfgang Pfeiffer)表示,生物強化技術能培育更營養的作物,該機構持續遊說和籌集資金,目前已對十多種作物進行生物強化,嘉惠近三十個國家或地區。
以印度為例,HarvestPlus改良當地主要作物「珍珠粟」(pearl millet,小米品種之一)後,目前數以萬計的印度兒童,都食用這種富含鐵質的小米。
費佛爾表示,HarvestPlus正持續培育新作物,透過基因工程讓作物含有更多重要的營養成分;該機構的目標,是改善世界各地最貧窮、最脆弱族群的健康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