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陳復
廖崇斐教授任教於逢甲大學中文系,跟隨林安梧教授創立元亨書院,投身於體制外教育與民間講學。民國一百年,認識「寸步弓箭」的主持人蔡明川老師,他是位民間工藝家,在苗栗三義隱居多年,自行摸索,發展出「原始弓箭」製作與教學的系統。
當時他在實驗學校教中學生弓道,崇斐老師跟著學,後來愈學愈有意思,每個星期跑到蔡老師的工作室去。剛開始用蔡老師做的弓箭習射,在一張一弛間,學習面對壓力;後來自己開始做弓箭,學習刨竹子,喜歡上那種切磋琢磨的寧靜感,竟然從無到有,製作出幾把弓箭。
崇斐老師說:「製作弓箭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滿足射箭的刺激,而是學習跟竹子對話。」蔡老師用台灣的孟宗竹跟高山箭竹,教學生從採集、工藝製作到檢視自我,逐步學習做出屬於自己的弓。
每一片竹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如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習氣,能否做出適合自己的弓,除技藝外,更考驗心性。當弓成型了,好不好用,必須在多次的習射過程中,逐漸適應弓的彈力,即使弓的拉力不是很強,只要適合自己,用得順手,都能射得非常精準。
崇斐老師覺得,君子之射,要求的不是力量,而是準確,所以孔子說:「射不主皮」。
蔡老師習射只給三支箭,他認為從射出去的箭,可看出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這個說法有點玄,其實自有道理。射不射得中,看的就是身心是否穩定。《禮記.射義》說:「內志正,外體直,然後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後可以言中。」崇斐老師發現習射可看出一個人的德性。
蔡老師還將射箭跟禪修結合,初學者給三支箭;進階者兩支箭;更厲害的是只給一支箭。一箭就中,就不需要有第二次機會。最高境界,應該是連箭都不必拿了。崇斐老師從中有深刻的體會:「習射對蔡老師來講是修行,對我來講,則是教育的契機。」
崇斐老師曾經在學校辦營隊,教大一學生習射,當學生用兩天的時間認真做出「素弓」與「樸箭」,最後結合茶席施行射禮,藉由儀式展演來表現風度、儀態與技藝,從中體現嫻熟的人文素養,這讓學生的印象很深刻。經典中的道理,藉由身體的實作,加上適當的詮釋來引導,能讓學生品出真正的滋味。
他以習射印證所學的義理,再結合實驗學校以及書院中學習其它技藝的經驗,認為「技藝之學」可以成為儒學展開現代教育實踐的契機,因此提出「新六藝」的說法,他希望將「新六藝」當儒家教育思想的當代論述,由此展開社會實踐。
崇斐老師表示:「從文獻依據來說,『新六藝』是傳統『禮、樂、射、御、書、數』這一藝教精神的發揮。就實踐層面來說,要藉由現代社會中可及的『技藝活動』,連結文化傳統與現代生活,進而提升人的價值自覺。」「新六藝」將「六藝」轉化為一種理想性的概念,並藉由現代可及的技藝活動轉化為所習的內容,要從儒家教化理想與價值追求的角度來理解技藝、詮釋技藝與實踐技藝,替儒學的現代實踐開展出新的可能。崇斐老師期待持續耕耘,透過實踐「新六藝」,讓儒學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本文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兼縱谷跨域書院學士學位學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