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 會客室】取材生活 寫下動人故事

文/陳復 |2025.10.20
51觀看次
字級
圖/123RF

文/陳復

朱嘉雯教授現為東華大學洄瀾學院院長,她對文學有著濃郁的興趣,這始於童年時期對文字的特殊情感。

小學二年級時,當全班同學照抄老師用注音符號寫的範文時,她卻自創一個關於兩隻小魚在水底假山洞穿游嬉戲的故事。老師看到她的創作,猶豫片刻,還是給她的作品打上對勾。她回憶道:「或許那時冥冥中就有一種召喚,讓我對文字表達懷著特別的嚮往。」

這種召喚隨著年歲增長而愈發清晰。嘉雯老師特別提到作家七等生的譬喻:創作如同眾人排隊等待進入窄門,大多數人在等待中睡去,而真正的創作者卻在不知不覺中已走過漫長道路。這個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繪出她的創作歷程:不需要刻意追求,而是順應內在的聲音,自然而然地走上探索文學的道路。

嘉雯老師希望能夠融合論文與散文兩種寫作模式於一爐。她深深受到美國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ermot Spence)的啟發,欣賞他能穿透歷史煙雲,直抵人物內心世界的書寫方式。這種「融入情境」的寫作理念,成為她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的共同基石。

她不以冰冷的客觀分析為滿足,而是透過細膩的情感描摹,讓歷史人物重新獲得呼吸。於是在嘉雯老師的書中,蘇東坡不再是教科書裡遙不可及的文豪,而是會為目睹到傳說中的魚龍而雀躍的純真少年;《紅樓夢》中不堪的「鬚眉濁物」們,也在某個瞬間閃現出人性的光輝。

嘉雯老師年輕時懷抱「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的宏願,渴望透過文字留名後世,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她更領悟到當下即是不朽,意即在每個創作的瞬間,真誠地面對自己與世界。

她開始從平凡場景中捕捉創作的靈感。捷運上少女的天真活潑與老先生的身體不便,讓她看見了生命的輪迴;麵館裡情侶的嬌嗔鬥氣,讓她覺得如同賈寶玉與林黛玉穿越到當下……嘉雯老師深感只要開放心靈,生活中處處都是動人的故事。

面對人工智能的來臨,嘉雯老師對文學的未來仍充滿信心。她認為,真正打動人心的作品,不僅在於文辭的精練,更在於其承載的生命體驗與情感溫度。

她同意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的觀點,即所有的文體其實都源自於民間,後來才慢慢發展到文人的廟堂中。譬如我們常說「唐詩宋詞」,其實詞最早源自唐朝,而且是非常貼近庶民社會的「流行歌曲」,發展到宋朝,才成為大文豪們抒懷言志與精雕細琢的文學正統。

嘉雯老師示範如何將文學知識轉化為生動敘事,她將詞牌的起源,編織成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清晨場景:晨曦初露,船工唱著〈浣溪沙〉在波光粼粼中划槳;左岸上,有位剛從病人家中出來的醫生,因診治無效而愁眉不展,低聲吟誦起〈定風波〉。右岸的紅燈區,有位花枝招展的女性倚著窗櫺,唱著哀婉的悲曲;梨園的子弟個個很緊張,正在替晚上要參與宮中的晚會彩排。最後,整個場景在漁夫與樵夫「一壺清酒一竿風,山月與鷗常作伴」的合唱中圓滿落幕。

嘉雯老師希望用編寫故事的方式,讓大家因融入情境,繼而更容易理解一些艱澀的文學史議題,並能體會到文學的奇魅。透過嘉雯老師的示範,讓人不禁了解到文學需要豐沛的想像,讓歷史沒有記載的空白獲得填補與銜接。

擔任世界華語教育學會理事長的嘉雯老師,很認真推動華語教學,希望使用更寬廣且更貼近生命經驗的方式,引導學習者愛上中文並親近華語。她特別注重將文學融入語言教學,讓學習不再只是語法與詞彙的堆疊,而成為與文化與情感深刻對話的旅程。

(本文作者為國立宜蘭大學博雅學部教授並合聘佛光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