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中文「美」這個字有這樣的解說:「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註〕羊大則美,故從大。」
然而近代出土的甲骨文中,「美」這個字卻是一個人頭上戴著頭飾的簡畫圖型。這個頭飾有一說為羊角或鳥的羽毛。
根據《後漢書‧輿服志》的記載,漢代的虎賁將、中郎將、羽林都戴拾冠,「加雙鳥尾,豎左右」,除了裝飾之外,也藉以突顯武將的英勇氣概。古代歐洲貴族流行在帽子上插上鳥羽作為裝飾,美洲的印地安勇士也喜歡以老鷹或火雞羽毛做為頭飾。
可見這樣的習慣由來已久,而且不分中外。在眾多的鳥類羽毛中,美麗又修長的雉雞尾羽被人們作為裝飾品,也就理所當然了。
中國傳統戲劇上,三國的呂布就是頭飾雉尾。而且演員把雉尾擺弄得出神入化,這樣的功夫稱為「翎子功」,俗稱「耍翎子」。其實生、旦、淨、丑各行腳色都會「耍翎子」,其中小生用得最多,因此產生了專演「耍翎子」的小生,被稱為「雉尾生」或「翎子生」。可見雉雞的尾羽在中國傳統戲劇上,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另外,雉雞的漂亮羽毛也被用來製作宮廷用的扇子,稱為「雉扇」,即「雉尾扇」,是帝王儀仗的一種。
晚唐詩人於濆有一首〈古宴曲〉,有「雉扇合蓬萊,朝車回紫陌」的句子,以「雉扇合」來形容「宮中收起了儀仗」,也就是早朝已結束的意思。同為唐代詩人,元稹也有「雉尾扇開朝日出」這樣的句子。
美麗的雉雞既為人們所珍貴,因此晉代與王羲之齊名的書法家庾翼,由於家裡小孩喜歡學王的書法,因此曾以酸溜溜的口氣告訴別人:「小兒輩厭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以「家雞」、「野雉」比喻貴遠賤近,以現在的說法就是「近廟欺神」或「遠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意思。
當然,畫家也很喜愛以美麗的雉雞作為繪畫的題材。歷代花鳥名家多有畫雉的傳世佳作。最近我也效顰地繪製了以五種雉雞為主題的長卷作品,題額為「雉雊麥苗秀」,語出王維的〈渭川田家〉,並為畫中雉雞各賦一首七絕題於畫中。今抄錄如下,就教於諸先進:
一、紅腹金雞
儷影雙雙出故林,金衣赤腹步山陰。
才將錦繡翻新翮,復笑倉庚熠耀心。
(《詩經‧豳風‧東山》:「倉庚于飛,熠燿其羽。」倉庚是黃鶯的別名。)
二、環頸雉
雉雊聲聲破曉霜,紅顏白頸走崑岡。
虞人莫漫張羅網,不肯華衣事帝王。
(虞人:古代獵官,此處泛指獵人)
三、白腹錦雞
錦雉常憂網罟侵,于飛復羨眾凡禽。
文章潔羽如懷璧,只敢低飛入樹林。
(《春秋左傳‧桓公十年》:虞叔引周諺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四、藍腹鷴
綺麗翩翩白尾長,相憐顧影似鴛鴦。
琪花野雉三春暮,落盡繁花沁羽香。
五、帝雉
墨影還存紫靛光,渾身意氣不張狂。
閶闔九閽吾家院,本命從來是帝王。
(閶闔、九閽:皇宮宮門,意指帝王住所。)
由於長期以來人們有捕殺雉雞食其肉、奪其毛的習慣,加上近代雉雞棲息地被開發以及農藥的濫用,野生雉雞在台灣愈來愈少。台灣政府有鑑於此,把雉雞列為保育類動物,禁止隨意飼養及宰殺。經過多年的努力後,近來在台灣山林及田野已經陸陸續續再現野生雉雞美麗的的身影,常常為遊客帶來意外的驚喜。
看來,台灣的環保工作在各方的努力之下,已逐漸展現了應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