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難得一見的腳踏車車牌。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腳踏車車牌,不是腳踏車製造商的logo,而是當年繳稅後領的稅牌,如同現今每年要繳的汽、機車牌照稅。只是,當年的稅牌是每年一換,年年不同。
台灣光復後,腳踏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與生財工具。上學、上班、郊遊訪友靠它,做小買賣載貨的更要靠它,因此它還有個特別的名稱──武車,恍似有了一輛車就擁有十八般武藝似的。夏天賣冰、冬天賣烤番薯,寬大的後座就是貨車廂,無論什麼東西,只要能放上車都可以載運。兩個輪子,如同人的兩條腿,有人稱它「自行車」,更多鄉下人叫「鐵馬」,也有少數人稱為「孔明車」。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每輛腳踏車都有自己的牌照,依規定一律得掛在前岔桿上,牌照大小相似,但顏色與外觀略有不同;取牌或換牌前還要驗車,確認有無車燈、車鈴。但感覺上腳踏車懸掛車牌的執行並不徹底,民國五十五年後,我已能騎著無照鐵馬到處跑,根本無人聞問。
更早的稅牌,大約通行在民國四十年至四十四年間,民間稱為「香蕉牌」,大概是因為其形狀彎曲,略有弧度。車牌兩片相疊,底下一層,鑲釘在後擋泥板上;上層較小的有號碼,可以抽取出來,稱為「副牌」,據說抽出來後就會露出底牌,上有「停用」二字。
我伯父就有一輛類似武車的腳踏車,後檔泥板上鑲釘著一塊白色鋁板,上面有一排自上而下的黑色數字。當時年幼,觀望許久,不知用途功效、也不知如何使用,只覺得奇怪,印象卻極為深刻。
如今方知,那是文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的一個微小顯影,記錄著腳踏車昂貴又風光的一頁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