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腳踏車也有車牌

文/宋玉澄 |2022.09.13
2160觀看次
字級
如今已難得一見的腳踏車車牌。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腳踏車車牌,不是腳踏車製造商的logo,而是當年繳稅後領的稅牌,如同現今每年要繳的汽、機車牌照稅。只是,當年的稅牌是每年一換,年年不同。

台灣光復後,腳踏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與生財工具。上學、上班、郊遊訪友靠它,做小買賣載貨的更要靠它,因此它還有個特別的名稱──武車,恍似有了一輛車就擁有十八般武藝似的。夏天賣冰、冬天賣烤番薯,寬大的後座就是貨車廂,無論什麼東西,只要能放上車都可以載運。兩個輪子,如同人的兩條腿,有人稱它「自行車」,更多鄉下人叫「鐵馬」,也有少數人稱為「孔明車」。

民國六十二年以前,每輛腳踏車都有自己的牌照,依規定一律得掛在前岔桿上,牌照大小相似,但顏色與外觀略有不同;取牌或換牌前還要驗車,確認有無車燈、車鈴。但感覺上腳踏車懸掛車牌的執行並不徹底,民國五十五年後,我已能騎著無照鐵馬到處跑,根本無人聞問。

更早的稅牌,大約通行在民國四十年至四十四年間,民間稱為「香蕉牌」,大概是因為其形狀彎曲,略有弧度。車牌兩片相疊,底下一層,鑲釘在後擋泥板上;上層較小的有號碼,可以抽取出來,稱為「副牌」,據說抽出來後就會露出底牌,上有「停用」二字。

我伯父就有一輛類似武車的腳踏車,後檔泥板上鑲釘著一塊白色鋁板,上面有一排自上而下的黑色數字。當時年幼,觀望許久,不知用途功效、也不知如何使用,只覺得奇怪,印象卻極為深刻。

如今方知,那是文物;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社會的一個微小顯影,記錄著腳踏車昂貴又風光的一頁歷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