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宋六陵 一窺南宋皇家陵園 文/記者馮源 |2022.09.10 語音朗讀 508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宋六陵考古現場。圖/新華社宋六陵2號陵園考古工地現場。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在宋六陵一、二號陵園出土的陶製蟬型器和獸頭。圖/新華社修復出土的瓷器。圖/新華社展覽現場 圖/新華社宋六陵1號陵園3D復原圖。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文/記者馮源在浙江省古城紹興的東南方不遠,越城區富盛鎮境內,會稽山脈北麓,一處群山合抱的盆地,開闢著大片的茶園,一派江南丘陵的田園風光。距今八、九百年前,這裡是南宋皇朝最為神聖、至高無上的區域之一,最多時有七個皇帝埋葬於此,但是後人又習稱其為「宋六陵」。宋徽宗被華麗無視公元一一三一年,南宋紹興元年,宋哲宗的原配、宋高宗的伯母孟太后在紹興病逝。這位皇太后命運多舛,但是躲過了在「靖康之變」中隨徽欽二帝和大批后妃、皇族被金人俘虜北上的悲慘結局,地位愈顯尊貴,在扶立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的進程中一言九鼎,深受君臣尊敬。按理,孟太后應該回到位於今河南鞏義的北宋皇陵安葬。但是當時,中原已經易主,皇陵也遭到破壞。南宋君臣想了一個權宜之計,以太后遺詔的方式確定了她的身後之事:「擇地攢殯,俟軍事寧,歸葬園陵」,而「擇地攢殯」的地點就在紹興,今天宋六陵的區域。「宋代帝后葬制中,本來就有『攢宮』環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宋六陵遺址考古隊領隊李暉達副研究員說,宋代帝后在生前不預先修建陵墓,而死後又要嚴格遵循「天子七月而葬」的禮節,在棺槨沒有入土的這大半年時間裡,就要用層層疊疊的木材把其攢圍成一個立方體,上面蓋上屋頂,然後一體刷白。這樣的結構其實和漢代帝王陵墓的「黃腸題湊」葬制很像。在北宋,皇帝的「攢宮」是臨時性的。遺體入棺後「掩攢宮」,把攢宮蓋起來,停靈汴京,出殯前要「啟攢宮」,把攢宮拆掉,把棺槨送到鞏義,葬入新修的陵墓。而到了南宋,「攢宮」就成了永久性建築。皇帝遺體先放在臨安的「攢宮」裡,再去紹興,安葬在陵區的「攢宮」裡。不過,紹興的「攢宮」不用木頭堆砌,而是石砌的墓室,被稱作「石藏子」。「後人把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但是南宋人自己不這麼認為,他們只知道自己是宋人。南宋君臣當然也希望把歷代先皇葬回鞏義。」李暉達說,南宋一朝有過兩次嘗試。一一三九年,宋金達成首次和議,金朝同意以黃河為界,歸還河南陝西的國土以及宋徽宗靈柩。趙構遂派人前往鞏義為父親勘察陵址。一二三四年,宋蒙聯合滅金,宋理宗隨後也派人前去修整鞏義皇陵。但是,這兩次嘗試都沒能成功,直到南宋滅亡,南宋的六個皇帝和北宋的宋徽宗還是安葬在紹興。但是「臨時葬在這裡,以後恢復中原,遷回河南」的政治潛台詞,一百五十多年間一直不變。為了配合這樣的潛台詞,相比北宋,南宋皇帝的喪葬制度也透露出各種「未完成」的信號。李暉達說,北宋時「山陵五使」護送先帝棺槨去安葬,帶隊的是先帝曾任用的首相;而到了南宋,「山陵使」從五位減少到兩位,總護使也從首相改為副相。北宋皇陵的地宮要挖九丈深,南宋皇陵的攢宮只挖九尺深,這固然是江南地下水位高的客觀困難使然,也是考慮到事後遷葬方便。明明總共安葬了七個皇帝的陵區,卻被後人稱作「宋六陵」,也折射出幾番無奈︱︱善書擅畫但是亡國客死的宋徽宗被華麗地無視了。國音承祚成果豐碩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南宋官窯館區,依託館區內的南宋郊壇下官窯遺址而建。當年,這處官窯曾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生產的皇家瓷器要送到相去不遠的皇宮,供皇家使用。「國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正在此舉行,展覽內容同樣與皇城中的至尊密切相關,不過講述的是他們的身後之事。展覽名稱中,「承祚」的含義一望可知。當年,宋高宗定年號「紹興」,改越州為「紹興府」,都承載著「紹祚中興」的意願。中國人歷來強調慎終追遠,先皇的後事更是新朝君臣的頭等大事,既彰顯孝道忠心,更關係氣運國祚。而「國音」就需要一番解釋。它代表著一種已經滅絕的風水堪輿之術,名叫「五音姓利」。今人見之,觀感遠不如看滅絕更久的恐龍化石來得有趣。展覽共展出出土遺物一百五十九件(套),包括了官用瓷器、瓦作構件、石製遺存等,其中瓷器涵蓋了龍泉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建窯等當時中國南方重要的瓷窯。它們包括了香爐、鳳耳瓶、貫耳瓶、樽式爐、花盆、碗、盤、盞等器物,涉及祭祀、文房、日用等種類。其中,龍泉窯瓷器數量多、品質高,為南宋宮廷用瓷的重要代表。通過這些出土器物,觀眾不僅能夠一窺宋代最高品質陶瓷器的燒造技術,也能如臨現場般,感受陵園內常年不絕的祭祀活動、各司其職的日常生活,接觸到一個真實的皇家陵園。3D技術 復原宮殿建築展現宋韻一九六一年,宋六陵成為紹興縣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九年則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了二○一三年,又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二一年,大陸國家文物局發布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畫》,宋六陵名列其中。從二○一二年至今,在國家文物局和浙江省文物局的整體規畫和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宋六陵遺址內開展了有系統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其間也有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方面力量的加入。「二○一二年原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委託我們所進行考古調查,希望能把各陵的墓穴找出來。」李暉達坦言,當時大家以為兩年可以有成果了,但是沒想到一幹就是十年。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先後實施重點勘探三十五萬平方公尺,發掘揭示了一號、二號兩組陵園建築基址,發現三座帝、後陵墓葬(未發掘),獲得了許多重要成果。歷史遺存不可移動經過長期的調查勘探,考古工作者初步掌握了陵園遺址內地下遺跡的埋藏情況,圈定了大部分陵園遺跡的分布範圍。結合這些工作,考古工作者製作出了南宋皇陵整體陵園結構布局3D復原景象,以期向觀眾更具體全面呈現出南宋時期最高規格的宮殿式建築的卓越技藝。李暉達說,在七個月裡要能完成複雜的最高等級宮殿建築,營建陵園,充分體現了南宋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技藝,也體現了當時南宋朝廷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調度能力。「我們在二號陵園,就發現了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完整的南宋宮殿台基。」一號陵園的位置一直相傳是宋高宗永思陵,對此,李暉達態度謹慎。他告訴記者,不但是永思陵,這裡的徽宗永佑陵、孝宗永阜陵、光宗永崇陵、寧宗永茂陵、理宗永穆陵和度宗永紹陵等六座帝陵,以及孟太后陵等七座後陵,尚沒有準確的位置,文獻說法不一,學者意見不同。不過,只要能確定其中一座,各陵分布的謎題就能迎刃而解,但是這仍然需要紮實的考古發現。南宋帝后的靈柩是通過中國大運河中的浙東運河,從臨安運往紹興安葬的。按照南宋宰相周必大《思陵錄》對宋高宗下葬路線的記載,「國音承祚」展還專門繪制了一幅「從皇城到皇陵」的地圖。李暉達表示,臨安皇城和紹興皇陵,是南宋留傳給後世的最重要的兩處不可移動的歷史遺存和宋韻文化地標,此次策展也著重以浙東運河為紐帶,努力呈現出南宋一百五十多年間,杭紹兩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我們希望通過展示南宋皇陵的考古成果,引發公眾對宋韻的更深層次理解。」李暉達表示。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微文創大翻轉 博物館文創如何走紅? 下一篇文章 【考古的故事】如果漢簡會說話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4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5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6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07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8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9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10【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宛如運河悠悠水脈 影響江南文化至深至遠【文創之旅】季子故里 常州推廣誠信文化藉著詩作打造文化IP【文創之旅】何處春江花月夜? 作者其他文章【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 AI無法取代閱讀【考古的故事】杭州德壽宮 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全貌大陸社會觀察 浙江紹興 見證大思想家的陽明故里微文創大翻轉 認識徐渭故居與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