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的故事】杭州德壽宮 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全貌 文/記者馮源 |2023.10.21 語音朗讀 96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的園林建築吸引遊客來訪。圖/新華社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正門。圖/新華社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內展陳的南宋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贊》石刻拓片。圖/新華社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陳列的出土於杭州的青白瓷童子像。圖/新華社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的園林建築。圖/新華社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內展示的宮苑建築遺跡。圖/新華社 文/記者馮源二○二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正式對外免費試開放,博物館依託德壽宮遺址而建,位於杭州市上城區望江路與中河交叉口的東北角,是一座以保護、研究、收藏和展示遺址本體及出土文物為主,同時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和文物遺產的遺址專題博物館。德壽宮是南宋時期太上皇帝的居所。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禮指出,它在當時的臨安城稱作「北內」,地位不亞於位置偏南的皇宮大內。20年考古再現「北內」南宋淳熙十四年(一一八七年)十月,宋高宗病故。不到兩年,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年)二月,宋孝宗退位,傳位光宗,遷到德壽宮居住,把德壽宮主體改名為重華宮。餘下部分之前已改名慈福宮,由宋高宗妻子吳皇后居住。宋光宗成了南宋的第三個太上皇,但是不肯按慣例搬到德壽宮。繼位的宋寧宗只好先在德壽宮住了一段時間,等大內新宮造好再搬回。此後,原德壽宮改名慈福宮,由吳皇后居住,原慈福宮則改名壽慈宮,由宋孝宗妻子謝皇后居住。吳皇后在慈福宮去世,謝皇后後來搬回皇宮居住。在南宋滅亡前夕,宋度宗將德壽宮北部改建為道教宮觀宗陽宮,將南部析為民居。從此,曾經居住過兩個太上皇、兩個皇太后、一個皇帝的盛極一時的「北內」逐漸圮廢,要重新發現它的遺跡,已經是八百多年後的本世紀初。當時遺跡已經掩埋在距地面二點五公尺至四公尺的地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研究員說,不像今人建房會向下挖基礎打樁基,古人習慣在前人的基礎上造房子,所以杭州城的地面從古至今,愈墊愈高。在考古隊員進場前,德壽宮遺址只是杭州工具廠廠址。該地塊原計劃在二○○五年完成拆遷後出讓,建設商品房。但是隨著考古深入,它的價值日益受到杭州的重視,在二十餘年間歷經了四次考古發掘。二○二○年底,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開工建設,二○二二年十一月開放。項目總用地面積約二點一萬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一點二萬平方公尺,分為重華宮正殿復原陳設展區、南宋歷史文化陳列專題展區、重華宮正殿遺址本體及德壽宮遺址考古成果展區、慈福宮正殿南宋臨安城專題展區、慈福宮及相關苑囿遺址本體展示區。這是一座形象展現南宋皇家建築風貌的博物館,從外觀看確有「金爵觚稜曉色開」的氣象。為此,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副局長卓軍向媒體強調,這座博物館並非「復建」德壽宮,而是在原地以原貌、原尺度來復原展示南宋皇家園林風格,把宋韻風格傳承和保護棚建設結合起來。「杭州作為南宋都城,長久以來缺乏具有代表性、可供觀瞻的宋韻文化空間。」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理事、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專員、浙江省古建築設計研究院首席顧問黃滋研究員擔任博物館的總設計師。他說,設計方案一方面在中區遺址保護廳棚上,標識復原展示了一組宮殿建築組群,與遺址柱網進行上下對位,讓觀眾既能依稀看見昔日勝景,又能真實觸摸歲月留痕。另一方面在北區點綴了一組園林景觀,進一步展現南宋園林藝術特徵與審美取向。對此,王宇也認為,杭州沒有太多大體量的南宋遺跡,即便有遺跡,其類型也很單一,就是佛塔或者石橋。缺乏大體量遺跡,會導致人們對南宋臨安城的理解出現偏差,忘記它是當時南半個中國的首都,集中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文化,維繫了政權的統治。「秦漢有陵墓,隋唐不但有陵墓,還有像龍門石窟這樣的大型遺跡,明清更有故宮,我們需要對南宋有一個物質上的感知。」用「德壽宮」保護德壽宮「把遺址全部『搬』進室內保護棚,就是要減少光線對遺跡的危害,抑制微生物病害。」卓軍介紹說,這座博物館的建設過程也是一次探索,即首次在最大範圍內系統保護潮溼環境下的南宋建築園林遺址。了防治病害外,遺址保護最大的敵人是水。「這裡的地下水位在一公尺左右,如果不能止水防水,就會變成一個游泳池。」為此,德壽宮遺址博物館在遺址四面圍上了一個長四百四十公尺、寬七十公分、深達十七至十八公尺的高強度混凝土板,形成一道止水帷幕。它把整個遺址包起來,盡可能減少對遺址的擾動,同時起到了隔斷防滲的效果。「時隔八百年,我們首次見到了最大面積露明展示、等級最高、復原研究最充分的南宋皇家建築園林遺址。」卓軍表示,這座博物館是大陸首次系統展示南宋歷史文化全貌的場館,首個規模性保護展示南宋歷史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會為未來的南宋皇城遺址綜合保護工程提供經驗參考。宋韻文化窗口 小西湖也重現人間德壽宮遺址博物館中區的重華宮正殿是一座陶瓦、木結構、五開間單檐歇山頂建築,面闊二十七點二公尺,進深十七點四四公尺,高十一點六公尺,其規格與《思陵錄》記載完全一致,採用全榫卯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它沒有採用古建築等級最高的廡殿頂,因為宋代建築很少用到,屋頂上覆陶瓦,也因為遺址裡沒有發掘出琉璃瓦。重華宮展示區布展面積約四百五十平方公尺,設有兩張御座,一張居中,一張偏右,模仿了高宗禪位後,與孝宗、文武百官共商國是的重要場景,以及宋代宮廷博古雅玩、茶飲休憩的經典場景。而在中區一層,博物館設立了南宋歷史文化廳,分為序廳和背海立國、盛世繁華兩個單元。從發展歷史、經濟文化成就、科學技術與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展示南宋一百五十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西區的慈福宮正殿則闢為南宋臨安城專題展區,全面介紹南宋臨安城的選址、特色和功能區劃。數百年前絕代風華在「地下」的中區重華宮正殿遺址本體及德壽宮遺址考古成果展區、西區慈福宮及相關苑囿遺址本體展示區更是博物館的精華所在。觀眾可以沿著玻璃架空棧道,觀賞離腳下還有約一公尺高差的南宋遺跡:香糕磚、磉墩、柱頂石、水道、水池及池底的木樁……它們看似平淡無奇,卻是貨真價實的宋廷遺物,承載了八百年前的絕代風華。不過,卓軍坦言,土遺址要讓人看懂是一個難題,為此,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進行了大規模的數位化復原展示。重華宮遺址展區採用CAVE空間投影技術,依次指示三個階段的遺址遺跡,還能通過三折屏幕產生超大沉浸視覺效果,讓觀眾置身於宋孝宗為宋高宗賀壽的場景。而在慈福宮遺址展區,投影技術讓原本乾枯的水道遺跡流水潺潺,已經湮沒八百年的「小西湖」重現人間。宋韻文化展示窗口遺址內一共有十一個數位化打卡點,通過3D互動裝置、動態長卷、數位投影、交互AR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等多種方式,科技賦能展示不同時期的德壽宮遺跡和皇家宮殿建築園林風貌,營造出原真性、即時性和沉浸式的觀展效果。「我們還充分挖掘三千餘平方公尺的空間,展出了龍泉窯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官窯粉青釉鵝頸瓶等宋代文物一百九十餘件(組)。」上城區文廣旅體局副局長、南宋德壽宮遺址博物館館長施雲姝介紹說,館方通過紀錄片、建築模型、場景再現等各種展覽,力求創新敘事方式和傳播語言,豐富展陳結構和觀展體驗。接下來,博物館還會通過開發文創產品和數位藏品,舉辦臨展和學術研討會,組織雅集、遊園會和臨時展覽等各種方式,讓德壽宮遺址真正成為「宋韻文化傳承展示窗口」。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福廈高鐵 風馳電掣跨越大海 下一篇文章 【世界遺產專題18】普洱景邁山古茶林 人茶共生 蘊含生態智慧 熱門新聞 01佛光會啟動救災SOP 逾千人馳援光復2025.09.2702基隆潮藝術 18公尺光獸現身2025.09.2803依舊青山入眼來2025.09.2804佛光人愛心接力 挺進泥濘第一線2025.09.2805南韓氣候正義示威 臥地抗議2025.09.2806新馬寺校園佛學會考 6校逾4千學生參與2025.09.2907台灣最美風景 鏟子超人湧入光復送暖2025.09.2708伊拉克通訊展 機器人搶鏡2025.09.2709明年最低工資 漲至29500元 2025.09.2710【海闊天空】一窺雲的故鄉 武界祕境之旅2025.09.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從文學發源地到科創高地【產業觀察】上海虹口 煙火氣激發科創力宛如運河悠悠水脈 影響江南文化至深至遠【文創之旅】季子故里 常州推廣誠信文化藉著詩作打造文化IP【文創之旅】何處春江花月夜? 作者其他文章【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 AI無法取代閱讀大陸社會觀察 浙江紹興 見證大思想家的陽明故里【考古的故事】宋六陵 一窺南宋皇家陵園微文創大翻轉 認識徐渭故居與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