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好、吃太油的現象,也反映在捐血上。日前新竹一名18歲女學生,熱情響應捐血行動,不料事後竟收到通知她有「乳糜血」現象。圖/普羅家族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中秋連假期間,許多人都摩拳擦掌,準備與親友聚會,好好大快朵頤。針對近期有高中生因為「吃太油」,捐血驚見「乳糜血」,營養師提醒,根據國健署統計,國內成人肥胖盛行率已將近五成,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比率愈來愈高,連假期間飲食如不節制,小心「月圓人也圓」。
上述吃太好、吃太油的現象,也反映在捐血上。日前新竹一名18歲女學生,熱情響應捐血行動,不料事後竟收到通知她有「乳糜血」現象,原來女學生在暑假期間「吃多動少」,體重暴增5公斤,造成血液中的含脂量飆高,雖能分離出紅血球使用,不影響血液安全,但在全台因疫情影響,不時鬧血荒的此際,卻顯得有些浪費。
普羅家族營養師黃千芮表示,乳糜血是食物中的油脂經由腸壁的淋巴管進入血管,造成血液中的乳糜微粒濃度增加,使血漿呈現乳白色或混濁狀。透過引介到營養諮詢門診,給予適當飲食建議後,目前女學生的血脂狀況,已獲得改善。
黃千芮指出,捐血時偶見乳糜血現象者,有幾個原因,包括捐血前的飲食油脂含量較高,或平時油脂攝取太多,也可能是病態的高脂血症(高血脂),導致油脂代謝異常。尤其有乳糜血患者,常有三高等「新陳代謝」問題,恐怕影響捐血的血品品質,建議盡量避免高油與高糖飲食,並落實體重管理,加上定期抽血檢查,維持健康生活型態。
為維護捐血人健康以及珍惜有限資源,不辜負捐血人愛心,黃千芮建議有乳糜血或有心預防民眾,應遵守以下5大飲食準則:
營養師建議,烹調用油可多採用植物性來源用油,如芥花油、橄欖油、堅果、腰果等,取代動物性油脂。圖/pexels
1.將精緻麵包改為全穀雜糧類麵包,或是自製全穀雜糧粉部分取代精緻麵粉,或是沖泡全穀雜糧粉。如以藜麥、小麥、胚芽、糙米、黑米等搭配豆漿,取代單純鮮奶,既可提升水溶性膳食纖維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也可增加B群的攝取。
2.使用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提升維生素C及各項植物化學營養素,具抗氧化效果,也可保持血管彈性、不老化。針對異常忙碌族群,也可以適當補充單方維生素C的營養補充品。
3.試著讓三餐中有一餐,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像是豆腐、豆花、豆漿、豆皮、豆包等取代一餐主菜。
4.烹調用油可多採用植物性來源用油,如芥花油、橄欖油、堅果、腰果等,取代動物性油脂。
5.精製醣類、加糖甜品會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導致高血脂症,日常飲食應盡量避免。
普羅家族提醒,除了留意平日飲食狀況,也可搭配補充保健食品讓營養更全面,為健康打底;而在服用前,建議可諮詢專精保健食品營養師,評估自己每天的飲食內容是否均衡,再對症補充營養,更為安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