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後天氣轉乾涼,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或過敏性鼻炎的患者,飲食上建議可多吃菇類補充維生素D,有助提升免疫力。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夏秋交替之際,日夜溫差大,正是養生調理的關鍵季節。中醫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提醒我們在秋季應注重滋潤、調養肺部與提升免疫力,以抵禦即將到來的寒冬。從呼吸道、心血管保健,到皮膚的滋養,配合節氣涵養身體,迎來秋高氣爽的季節。
入秋後天氣轉乾涼,不少人開始覺得鼻子發癢、喉嚨乾澀,甚至出現胸悶與咳喘。台北醫學大學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徐上富說,這恐是「秋燥」引起的不適,該時節特別容易誘發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炎(COPD);且因為喉嚨與鼻腔黏膜失去水分,也讓病毒有機可乘,免疫力弱族群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疾病。
空氣乾冷 易誘發氣喘肺炎
徐上富說,秋季的冷空氣會使鼻腔與氣管黏膜迅速流失水分,原本負責攔截與清除顆粒的鼻毛、支氣管纖毛的運動會變慢,導致人體內的黏液變稠、清道夫機制打折,病毒細菌更容易「黏上就不走」。乾冷也會刺激氣道平滑肌收縮,對氣喘與COPD病人而言,這種收縮可能很快演變為喘鳴、胸悶,甚至急性惡化;過敏性鼻炎患者在這段期間,也容易鼻癢、打噴嚏,鼻塞也會加重。
至於一般民眾如果沒有適時補水,也會容易感到喉嚨刮痛、聲音沙啞,一吹到風就會想咳嗽。徐上富說,秋季病原體在空氣中停留時間與傳播距離拉長,感冒、流感和新冠肺炎的高峰期,也往往會在季節交替時悄悄成形。
因此,氣喘、COPD或過敏性鼻炎的患者,秋季外出時,最好佩戴口罩,秋季戴口罩有3大效益:減少冷風直吹對鼻腔與氣管的刺激、阻擋交通汙染與黴菌孢子,以及降低病原體吸入機率。如果是鼻腔特別乾燥的人,可用生理食鹽水做鼻腔沖洗,既能清除過敏原與汙染物,也提供輕度保溼。
在秋季時,居家環境可適時使用加溼器,讓室內溼度維持在50%到60%間,空氣過乾會讓黏膜更脆弱,過溼則利於黴菌孢子生長;另可依居住情況,搭配除溼設備維持穩定。
控制溼度 選對空氣清淨機
住在大馬路旁或空汙較重區域者,選擇具HEPA濾網的空氣清淨機,並確認「潔淨空氣輸出率」(CADR)與空間坪數相符,才能真正降低PM2.5與細懸浮微粒刺激。室內則要減少過敏原與刺激物,如避免二手菸與熏香,定期清洗寢具、降低塵蟎、勤拂灰塵。
「提升免疫力是迎戰秋燥的第2道防線。」徐上富說,每天盡量睡滿7小時,飲食上也建議補充營養素。維生素D狀態與上呼吸道感染風險相關,特別是長者,若缺乏維生素D更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營養素「鋅」也建議要多補充。根據研究指出,感冒後24小時內開始補充鋅,病程與症狀可縮短1至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