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有一回,演說會場來了一組家人,爸媽和兄弟共四人,除了唸小學的弟弟仍天真瀾漫,其餘三位顯得心事重重。和許多家庭一樣,爸媽擔心孩子網路成癮,孩子又覺得上網時間被限制而怏怏不樂。
首先,我請爸媽一組,兩人討論合理的上網時間和遊戲規則;兄弟倆一組討論可以接受的上網時間。兩組各自討論好,再聚回四人小組開家庭會議。結果共識產生了︱︱國中生哥哥在暑假期間,一天可上網兩小時,弟弟小學生一天上網一小時。
回家後,兄弟倆會製作勾選表,有日期有空格,每天若遵守了上網時間可以打○,若時間超過則打╳,並在隔天起自動暫停三天上網,爸媽放手讓孩子自行負責,孩子練習自我管理、自我約束。
如此一來,家裡減少對立,兄弟倆也學習做個自律性高的孩子,一周後,四位家人可再針對網路公約開家庭會議︱︱看看哪個步驟仍需修正。
網戀上癮症
不只是單純上網打遊戲可能成癮,現代爸媽還面臨新的挑戰。自從智慧型手機普及,孩子除了網路遊戲打怪,還多了更多誘惑,有手機交友APP、直播平台、Line社群等,網路風險伺機而動。
爸媽小時候尚未出現網路,如今,孩子從「網路兒童」一路長大,爸媽措手不及,除了須預防孩子網路上癮,還要引導孩子學會辨認「網路惡狼」。
兒童福利聯盟曾發布「二○二○年兒少網路隱私和與網友互動調查報告」,發現有百分之三十六點六的孩童給過網友重要個資、真實姓名和私人照片等。
曾經有個女童為了換取遊戲點數被不良人士要求傳送裸身照片;也有男童突然拒學,因為聽到有位網路大哥哥準備到學校找他算帳,家長聽了立刻通報導師和校方。
孩子的危機意識還不足,自認只是玩遊戲,或是和同學聯絡而已,日子久了,有的孩子好奇心作祟而進入匿名聊天室,不知不覺中被有心人士盯上,開始談起網戀。
網路安全教育
從孩子對上網打遊戲的著迷,到在網路上被各種誘惑吸引,不但成為上癮者,也可能暴露在人身安全的風險中。
孩子對網路惡狼說「No」這是需要訓練的能力,兒福機構曾打出兩句宣傳語:
一、對隱私要求學會說No
二、必要時向師長求助
所以,爸媽需和孩子維持良好關係,讓孩子自動說出疑惑,或是親子模擬情境,孩子明白了什麼是「隱私」,什麼叫做「個資」,什麼是「身體界線」,懂得分辨,就懂得封鎖。
近日屢傳暑期打工,以高薪為誘餌,以在家工作為方便,召募糖果包裝員、Po文小幫手或代購員,還有提及只要給出Line帳號即可獲得贈品等等,層出不窮的騙術,孩子防不勝防。
上網卻不上當
「你不要煩我!」很多孩子聽到爸媽耳提面命提醒,說到「關機」、「注意壞人」、「小心詐騙」,他們通常的反應是「別來煩我」。
上網時,大腦專注在有趣的聲光刺激、角色模擬、音響變化,自然產生許多愉悅、興奮的化學物質,但長時間的沈迷也可能影響身心狀況,例如:失眠、精神不集中、社會適應困難等。
像前述一家四口同時出席演說會場,不但親子得到適切的輔導,彼此做了明確的溝通,對往後的網路世界也鋪了一條共同成長的路,這是陪伴孩子的捷徑,孩子可能嫌煩,但我們大人可是責無旁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