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古慨今】以眾為我

星雲大師 |2022.09.03
4931觀看次
字級
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澤山與咸法師,俗姓章,字虛中,宋朝浙江黃巖人,賜號明祖。七歲時於香積院出家,九歲受具足戒,拜謁智涌了然為師。智涌一見到他,就說:「此再來人也。」與咸的心愈來愈清明,行持愈加超群,便以少壯之年而即任首座。智涌圓寂後,由證悟繼任住持,證悟遷居上竺寺後,就請與咸繼任住持。

與咸道風高遠,經論講析透徹,四方學人皆聞風來集,因此住眾日益增多。由於歲收欠佳,與咸為了養眾,於是出門托鉢化緣;由於他德行感人,百姓無不踴躍布施,唯恐落人之後。數年後,與咸有感於寺院酬酢日漸增多,因此辭歸。

他駐錫赤城山時,某天有位法師來拜訪他,看見他禪床上有本小冊子,裡面記了一些物名、數字。對方問他:「這是何用?」與咸說:「這是我向常住買一些什物的記錄,記著較不容易遺忘。」對方聽了,讚歎道:「我雖自覺於道無愧,但德行卻不及您。」

與咸禪坐之餘,常諷誦《金光明經》,若誦到「本性空寂」的經文,則入定數日;若誦到「生死無際」的經文,則大慟不已,可見與咸與佛法相應的程度。

圖/pexels


釋初參曰:寺院住持的遴選,以「供養心」為先決要件,而非以能力、才華為優先。與咸在寺院初具規模、僧眾日聚、常住經濟困窘時,並不因自身是住持而養尊處優,仍然親自外出化緣,以照顧大眾之四事供養。如衣服保暖否?飲食周全否?床具用品合用否?湯藥調和否?這樣僧眾才能安心辦道。當法務興隆,供養酬酢日多,與咸即辭歸山林,如此淡泊有原則的道風,令人擊節稱歎。

一位僧伽,若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更別提心繫大眾福利。殊不知,大眾所在才是佛陀慧命之所在,只要是大眾的事,就當成是自己的事;有「以眾為我」的性格,才能擁有群眾。所謂「欲成佛道,先結人緣」,非空談也。

圖/123RF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