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二:作者繪舒曼
圖/林一平
圖一:YAMAHA U3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音樂是化解暴戾的良方。台灣的家長,只要能力所及,都期待小孩有音樂才藝,於是乎小孩童年往往經歷了學習音樂之路,提升不少氣質。我小時很顯然辜負父母期待,不但沒學好音樂,後來還將家傳的鋼琴都賣掉了,真是罪過。故事如下:
2019年家中漏水,小時候彈的鋼琴泡水後不知如何處理。請鋼琴店來修復,店老闆問我是否願意賣掉。考慮很久,終於割愛了這部1960年代的泡水YAMAHA U3(圖一)。小時候喜歡觀看調音師以一字螺絲釘校正鋼琴,調音釘是黑釘,而鋼琴內部NIPPON GAKKI厚重的logo 讓我印象深刻。
搬走鋼琴之後,倒是勾起我對音樂的甘苦回憶。我處理鋼琴的遺物,是一堆泡水的琴譜。翻到《徹爾尼練習曲譜》,特別感慨。徹爾尼(Carl Czerny;1791-1857)是終結我鋼琴生涯的主要元凶。他是李斯特的老師,《徹爾尼練習曲譜》就如同武林祕笈《萬勝刀法》,沒練過當中的一招半式,就稱不上學過刀法。問題是,徹爾尼實在是太枯燥了,很難讓九歲的頑童坐得住在鋼琴椅上,一次次練曲,如一盆盆冷水澆頭,熱情之火就嬝嬝地化作青煙。
收拾到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1810-1856;圖二)的泡水〈夢幻曲〉琴譜時,不禁莞爾。舒曼以音樂當情書,寫給妻子克拉拉(Clara)一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Kinderszenen)。其中最精采迷人的是第七首〈夢幻曲〉。我的鋼琴老師是台中師專的女學生,為了馴服我這頑童,盡量以非傳統的創新方式教學。她告訴我〈夢幻曲〉的故事,整首曲子的音符先上揚再沉降,重複六次。她要我閉眼想像,這是克拉拉上下盪鞦韆三次,每上到頂端一次,就娉娉嫋嫋的做一個優雅的花式動作再下降。每一次的高點,都出現在第二小節的弱拍,彷彿在形容克拉拉的柔媚。六個高點動作包括優雅、輕快、夢幻、糾結、遙遠、回歸,而最後強調回歸的高點,完全重複了第二個高點旋律,但畫龍點睛的加上和聲,雖然是很普通的附屬和弦,卻給人全新境界的感受。
這首鋼琴曲讓我像布拉姆斯一般愛上了克拉拉。克拉拉去世時在法蘭克福舉行葬禮,布拉姆斯從瑞士搭火車趕往參加,心慌意亂,卻坐上了反向的火車。我則在迷戀心境下以不同手法畫了兩幅克拉拉的肖像,收錄在九歌文庫的散文集《說話的城市》。而當時少不更事的我告訴音樂老師,將來想娶像克拉拉這種氣質的鋼琴老師。音樂老師開玩笑,說:「那麼,我當你新娘好不好?」九歲的頑童被嚇壞了,成為終結音樂之路的最後一根稻草,再也不敢碰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