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素珍
端午剛過,在艾草、菖蒲混雜粽子的香氣中,「芒種」緊接而來。芒種原本是個豐收而充滿希望的節氣,現在,「忙著接種疫苗」或許是它的新解。
疫情期間,更加覺得只要「平安健康」,日日都是好日,就是人間好時節。但生活裡總有些變化,讓人措手不及。
去年五月十八日,因應「停課不停學」的理念,我臨時受命要為全市的國三生進行線上直播教學。當時,國三生剛考完會考,所有進度都上完了,我要上線得自己準備教材。總是叮嚀自己「活在當下」的我,完全沒有「超前部署」,緊急請同事教授直播技能,熬夜備課,隔天,就在長官「三、二、一」的倒數聲中,聽著自己的「抖音」(顫抖的聲音)上線遠距教學。
五月二十一日那天的節氣是「小滿」,我在線上跟學生分享文學中的愛,也分享了「小滿」的想法。很久沒有以純「講述法」上課的我,聽不到學生分組討論的聲音,很不習慣。講著講著,我開始思考:我講述的每一堂國文課,是不是都應該是一篇美美的文章?於是,我嘗試打下當天的上課紀錄投稿。編輯通知我會「留用」,但節氣已過,他很有耐心地將我的稿子放了一年,在今年小滿時刊出。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寫節氣文。過去這一年,每次拙作見報時,我就在課堂上與學生分享。每當我問:「今天是什麼節氣啊?」學生就知道老師要分享「四季心語」了。慢慢地,也會有學生提醒我那天來到什麼節氣了。同時,我會在念文章前要學生猜猜:「老師在這個節氣寫了那些所見所感?」竟也常發現和我心有靈犀的學生。
我不斷告訴學生我寫的都是尋常小事,他們有時文筆還比我更好。慢慢地,也有學生鼓起勇氣開始投稿。這一年,我可說是和學生一起跟著節氣學國文、過生活。
而今走到芒種,我剛好將二十四節氣寫了一輪,覺得自己雖常在「盲種」,但也讓人生有了不同的收穫:因為在兵荒馬亂的停課初期,趕鴨子上架,讓我對國文教學有更深層的省思;也因為被逼著學會了遠距教學的技能,最近我在居隔期間,還是可以透過網路跟線上和教室的學生上國文課。因為開始寫第一篇節氣文,竟就成了偽專欄作家,整整寫了一年。慶幸自己在盲目往前走的時候,總有貴人推著我迎向不同的風景。
俗話說:「芒種芒種,有收有種」,有時我們還真不知道自己種下了什麼種子,會收成什麼。想起民歌〈夢田〉:「每個人心裡一畝一畝田……」我該用它來種什麼呢?我想,種什麼都好,即使「種匏仔生菜瓜」也是驚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