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過節!

文/敖古仁 |2022.04.28
818觀看次
字級

文/敖古仁

細想,節慶不單只是一個例行儀式而已。只要我們還能過節,明白各節慶的源流和意義,我想我們大概就不會忘記自己的出處和故鄉。當然,世人如果真能普天同慶共通的節慶,或許吧,距離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大願也不遠了。



疫情嚴峻期間,我養成每日騎單車習慣,一則休閒,再者健身,兼可避開人潮,自認是防疫的最佳方式。

回想起來,從小我就有這種無事閒閒,城市漫遊的喜好。唯一的差別是,幼時靠步行或坐公車,後來改成騎摩托車,現時則是踩單車,沿街讓寬仄不一的巷徑引我探索少人走逛的生活角落。

有一次,約莫是下午五點左右,我正騎在城裡的幹道上。那是一條可以直通外縣市的省道,平時車流本就繁忙,交通事故也多,正值下班時間,即便我將單車踩得又急又快,仍見一輛輛摩拖車擦身而過。心感挫折之餘,神智忽然清明,於是放慢車速,將車騎到慢車道的最右側,讓道給彼時所有的車輛,使他們得以更流暢地馳騁。斜視側身和前方一幕幕揚塵的車影,又暗省自己的龜速,我有一種車行鄉間小徑,觀花賞景的幻覺,並突生一種極不真實的幻視感。我和那些趕路的騎士們,彷彿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平行的世界,一快一慢,一急一徐,一個是面朝未來的過客,另一個則是幾乎杵在原地的旅人。的確,我和他們已經各處不同的生命節奏,彼此無涉。

想起那段騎車經驗,不禁自問自答起來:我和身旁的人真可以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嗎?難矣。在時間的洪流中,雖然人各有其不同的生命階段、旋律和節奏,但是隱約之間我們總可以感知到,生活中會有些儀式來齊一我們的步調,那些儀式就是生活中大小的節慶。

回想物資不豐的學生年代,孩子也不管家裡大人是否為張羅過節花費正傷透腦筋,總是盼著望著那些他們不一定搞得清來由的各種節慶。因為,只有那時餐桌上才會擺滿魚肉,口袋中才有零食,還有各種相關活動可以放縱身心。

新年大紅包接過後,等著鬧元宵,提燈夜遊;吃完元宵,就是一個「春假」,連結青年節、兒童節和清明節。近一個星期的假期,倒是沒有什麼特別活動,因為我家無墓可掃,只在很小的那幾年還可以期待兒童節學校發送的糖果;母親節,我們沒想到母難日,只是忙著合資,挑選禮物或餐館,慰勞辛苦一年的母親;當蒸籠送出竹葉香時,不用想就知道端午節到了;看完龍舟賽,接著就是長長兩個月暑假,其間,我們未必會恪遵農曆七月的種種禁忌,也不太擔心個個路過的「好兄弟」,我們的眼中只見那滿滿好幾桌普度的供品;中秋節多在陽曆九月,戴柚皮帽是騙小孩的遊戲,月餅仍在,不過大家更在意的是烤盤上的肉蔬,也沒人去理會天邊已經煙薰的月色;十月,以往是國定假日的集中月,周休二日制度施行後,已經盛況不再;於是,我們等著耶誕夜的舞會或是望彌撒;連著冬至的湯圓,我們又長了一歲。如此循環再三,我們終於長大了。

後來,社會文化更迭,有些節慶或假日消失了,有些新興的活動反而異軍突起。像是春節前後的情人節,雙十一的購物節,以及最最要緊的跨年倒數活動。在在,參與了那些陪我們成長的節慶後,我們便與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產生連結,構成我們生活中的記憶,並漸漸沉澱成難以磨滅的回憶。於是,縱然不是「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時節雨紛紛」時,或許我們還是會懷念「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想「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比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的一生實長,論及天地的壽命又短,「曾不能以一瞬」。不論長短,變或不變,好與壞,日子終究得過,於是有識之士提出:「過日子比過節還重要。」這句話固然成理,但是我懷疑,如果沒有那些節慶,我們的生活會不會變得很乏味?的確,在生活的常規之外,節慶提供一個出口,一個可以放輕鬆的理由,也是生活中最好的調劑。

細想,節慶不單只是一個例行儀式而已。只要我們還能過節,明白各節慶的源流和意義,我想我們大概就不會忘記自己的出處和故鄉。當然,世人如果真能普天同慶共通的節慶,或許吧,距離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大願也不遠了。

總之,生活溫飽之後,我們就是要過節啦!不拘古今和東西的各樣節慶。

事後回想那段單車經驗,忽醒悟,如果要一個漢字來代表我這個人,我想那應該是一個「節」字;因為我不僅愛過節,也因為我的生日就是一國定假日,並且我的個性也像那個有些拘謹,帶點天真,又有些矛盾的「節」字。

很早以前,初習傳統水墨畫「四君子」的竹子時,還記得老師先將「大蘭竹筆」蘸上淡墨,一邊示範一邊提點:「寫竹,先立竿。一定要中鋒用筆,忌用側鋒,竹竿才會剛健挺拔。」只見他,懸腕,一提氣,由下往上,一豎一捺,筆斷意連,毫不遲滯,畫下一竿粗柔有勁的修竹。段段空白的留節處,他又說:「畫節,要用焦墨,於竹竿的墨色略溼未乾時,趕緊畫上……」一個像似上抱的「乙」字形。老師如是教誨,學生如是謹記。至今我仍留著當初老師為我們每位學生寫竹的範本,將八開大的綿紙摺成一方豆腐塊的大小,夾進一本畫譜裡,當成書籤。

所以,「節」字的本義就是竹節頭尾的隆起處。《說文解字》說:「節,竹約也。」因此又引申有約束的意思。「節」字,始見於戰國時的金文。古時,破竹為節,相約的兩方各持竹節的各一半,相合為信,因此「節」可說是古時的通行護照,也是身分和權力的憑證。後來,這種用作憑證的「虎符」逐漸改為青銅製,所以虎符又稱為虎節,引申為憑信的意思。在簡帛中,因為節、即同音,可以互通,所以又有節制和即刻的意義。《易經‧雜卦》有言:「節,止也。」凡事當止即止而不過,即為中節,過了,便是失節;由此又再衍出禮節、氣節、廉節、節奏、節儉等諸項含義。

不知道結繩記事的古人,是不是因為看到了單束的繩結像似竹節,因此而有時節、季節和節氣的詞彙,可能!於是又再引申出節日和節慶的構詞。所以「節」字除了節制的內涵外,也讓人有放鬆和歡樂的想像。一張一弛之際,竹節也是一個坎,也可以是人生的一個劫難,所以有人認為,過節就是過關,利用節慶中的儀式和禁忌,讓人平安順利,過完一年又一年。

壬寅虎年,我們只想快樂平安地過節,可不想與病毒有過節啊。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