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黃橘綠好景時

文/敖古仁 |2022.03.17
1092觀看次
字級
有關舊曆年的年俗,據說,家鄉的人拜年時會互贈一對大橘子,並給孩子紅包,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圖╱SJH
有關舊曆年的年俗,據說,家鄉的人拜年時會互贈一對大橘子,並給孩子紅包,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圖╱SJH
有關舊曆年的年俗,據說,家鄉的人拜年時會互贈一對大橘子,並給孩子紅包,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圖╱SJH

文/敖古仁

有關舊曆年的年俗,據說,家鄉的人拜年時會互贈一對大橘子,並給孩子紅包,取其「大吉大利」的好兆頭。

回想童年時,父親的友人來拜年,有時就帶了一竹籃黃澄澄的大橘子。當時不明白,明明過年時準備的橘子都可以吃到元宵,還不一定吃完,怎麼還有人送橘子?在還沒細究其中的原由時,悄悄地,親友們進門時的伴手禮已經改成蛋捲,或是海苔等零食禮盒,贈橘的人不見了。再等到大家流行電話或是簡訊拜年後,連見面時互道恭喜的祝福聲也很少聽見,只剩家裡的供桌上依舊擺著一盤橘子,與祖先或是神明彼此相伴,吉祥一整年。

橘子原產於中國,相傳已有有四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到了戰國時代應該已經普植於南方,所以才有屈原創作的《楚辭‧橘頌》。這是中國第一篇的詠物詩,屈原以橘自喻,首句「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當可說明當時橘子受歡迎的程度,所以又有「南橘北枳」的故事流傳於後世。

現今,我們習慣用「柑橘」稱呼橘子,不過事實上在先秦兩漢諸子百家的典籍中,雖然常見橘子的記載,但是沒有柑橘的說法,反而「橘柚」才是比較常見的用詞。

「柑」字始見於《春秋公羊傳》,不過那時的意思並不是指水果或果樹,而是一種勒於馬口,阻止馬匹野食的橫木;要到魏晉南北朝時的《金樓子》一書時才見「啖柑」的用法;至於柑橘一詞,則是首先出現在晉朝時崔豹所寫的《古今注》中;不過在後來的圖書札記和小說中,還是比較常見「柑」字獨稱,或是合成「柑橙」或「柑子」等詞。「柚」字,依據《說文解字》一書,意指「條也。似橙而酢。」由此推論,漢朝時已能分辨橙、柚的差別。

總之,到了明朝時,橘、柑、橙、柚這四種水果已經可以區分開來。《本草綱目》記載:「橘實小,其瓣味微醋,其皮薄而紅,味辛而苦;柑大於橘,其瓣味酢,其皮稍厚而黃,葉辛而甘。」柑,「其樹無異於橘,但刺少耳。柑皮比橘色黃而稍濃,理稍粗而味不苦。橘可久留,柑易腐敗。柑樹畏冰雪,橘樹略可。」至於橙,「產南土,其實似柚而香,葉有兩刻……柚乃柑屬之大者,早黃難留;橙乃橘屬之大者,晚熟耐久。」

台語常稱橙為「柳丁」,可能是起源於「橙」、「登」、「丁」字的誤讀與音轉。據考證,直到西元一四七一年,橘、柑 、橙等柑橘類的果樹才由中國傳到葡萄牙,西元一六六五年才傳入美國。印歐語系國家如荷蘭和德國,將橘子別稱為「中國蘋果」。

聽說,家鄉人慣稱柑橘為「大桔」,諧音「大吉」,因此流傳下來,變成互贈橘子的年俗。但是,事實上「桔」字的本意和橘子完全無關。桔梗是藥名,桔槹則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一種汲水器,東漢時期的〈趙策〉可見「桔柚」的說法,由此推測,桔用來指稱橘子可能也是在漢朝時期;至於何時,由大桔轉為「大吉」,已經不可考。

母親過世後,我南遷港都,工作之餘以寫字來排遣休閒時光。寫到蘇東坡的〈洞庭春色賦〉時,起首一段文字立即引起我的興趣,「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餘之不食,而四老人者遊戲於其間。」原來「洞庭春色」並非湖景,而是指黃橘釀酒的酒名;同時,因為「四老人者」的遊戲了解了「商山四皓」的神仙故事;連帶得知一本著名的象棋棋譜書《橘中秘》,書名的典故。

後來,我習寫王羲之父子的行草書。王羲之行書的〈奉橘帖〉,只有短短兩行字,「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想來那應該是張便箋,就附在他送給友人的橘子上吧。窮極無聊之餘,我想像那三百粒橘子是裝在一個大桶子裡,也可能分裝在幾個小一點的簍子,但總不會是小時見過的竹提籃吧?據說,今人喜食的「桶柑」,就是因為貯存在木桶裡而得名。

古人食橘,喜橘,詠橘,因此為黃橘留下「香霧」和「木奴」的美稱。也就是因為橘子如此受人歡迎,因此始自漢代即設有「橘官」,專掌橘稅和貢橘等事務;南北朝時將種橘的農戶稱為「橘籍」。

想起小時稱作「柑仔店」的雜貨店,心裡不免起疑,為什麼不賣橘子的雜貨店要稱作「柑仔」店呢?目前查到兩個說法。一是,源於清領台灣時期,家庭主婦們都必須提著玻璃製的「矸仔」去分裝酒、醋及醬油等日常開門食品,因此由「矸仔店」音轉為「柑仔店」;另外一個說法是,當時的雜貨店都用一種稱為「kám-á」的竹具盛裝魚脯、米粉或種種南北乾貨,因此稱為「kám-á店」,「柑」是「kám-á」的走音。總之,在以前的雜貨店買不到橘子,和「柑仔」一點關係也沒有。現在,連「柑仔店」也幾乎全讓便利商店取代了。

橘子盛產於冬季,古人說:「芳條結寒翠,圓實變霜朱。」得經過一夜霜,橘子才會由綠轉黃變紅,滋味才會更加香甜。蘇東坡,一生官場不順,但是到了六十四歲時猶思老驥伏櫪,因此寫下七言絕句的冬景詩贈給友人,「荷花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藉橘一表初衷仍在,壯志未改。

於我,我最在意的反而是橘子的顏色和造形。因為「橘子紅了」,所以才有琦君的一篇小說和電視影集。我懷疑,如果不是一捧朱黃的橘子,跳脫出灰濛濛的車站冬景,朱自清〈背影〉一文可能會會減色幾分。

有一年,義美食品公司發行的過年食品採購目錄,封面上就是一粒大大的紅橘子,我看了喜歡,就把它剪下來,貼在透明的桌墊下。聽說,家鄉的人在拜年時,主人會捧出橘子和橄欖的果盤來待客,因為橄欖音如檳欖,取其「賓臨大吉」的美意。關於這項年俗,從小到大我都沒見過,猜想,可能是父母和他們那一輩的親友在漂洋過海的過程中不慎遺失了,不過小時我倒是很愛吃蜜漬的辣紅橄欖,或許還是有些傳統註記在自己的血脈裡而不自知吧。至於酸甜多汁的橘子,年節居家時倒未必多食,反而是在走春時會隨身帶一些,止渴解飢兩宜。

《山海經‧大荒南經》中記載:「(大荒之中)有不死之國,阿姓,甘木是食。」古時「甘」字通「柑」,莫非多吃芸香科的橘子即可不死長生?過年祭祖時,望著供桌上的黃橘,想起已經過世的父母,「懷橘」之情總會隨著裊裊青煙而升起。

或許吧,這正是我在年輕時比較喜歡冬季的原因,因為只有在橙黃橘綠時才比較容易感知到那一抹橙黃的溫暖,也比較會珍惜那不可多得的陽光,更能體會日日皆好日,即便歲末隆冬也有人生佳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