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頂層南券門,可見南廣場和玄奘雕像。圖/吳鴻霖
文/吳鴻霖
西安大雁塔,在大慈恩寺之內,又稱慈恩寺塔。岑參〈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浮圖即佛塔,詩句描寫七層的大雁塔,高聳入雲霄。
唐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玄奘大師為了收藏自印度帶回的經本、佛像與舍利,奏請朝廷建造五層的磚塔。隔年磚塔落成,不到半世紀便逐漸毀壞;武則天時開始重建,並加高到十層,因戰爭破壞,只剩七層。明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大雁塔進行第五次加固整修,完工後的外貌,一直維持至今。
現今方形錐狀閣樓式的大雁塔,高約六十四點七公尺,相當於現在的二十一層樓,內有木柱,外砌青磚,底邊各長約二十五公尺,塔基每邊約五十公尺;四面正中均設「券門」,以利採光和空氣流通,遊客都由底層南券門走入大雁塔。
南券門兩側各有一塊石碑,永徽四年磚塔落成,皆由五十八歲的褚遂良書丹。左側西龕內碑上的〈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太宗為玄奘大師所譯經典撰寫的序文;右側東龕內的碑文〈大唐三藏聖教序記〉,是高宗所寫的文章,記述玄奘的事蹟與翻譯聖教要文等。二○一八年七月,兩塊石碑表面各貼著一張拓好未撕下的生宣,保護碑面,避免風化。
「雁塔題名」為關中八景之一。白居易詩句:「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二十七歲中進士,是十七人當中最年輕的。唐代劉滄〈及第後宴曲江〉詩中的「紫毫粉壁題仙籍」,描述唐代全體新科進士,在曲江池芙蓉園內的杏園宴會後,同登大雁塔,在塔下牆壁上題名留念。筆者繞底層一圈,只見到明代的青磚,已無任何字跡。
走進南券門,兩旁玻璃櫃中,陳列一些明清兩代雁塔題名的石碑;底層有十根支撐長木柱,其中四柱懸掛顏體和褚體集字長聯;一九五四年翻新的木梯,兩人勉強可過,盤旋而上至頂層。
第二層中央玻璃櫃中的展品,是明代銅鑄鎏金佛像;第三層展出貝葉經複製品;第四層銅質小佛塔供奉舍利子;第五層介紹唐磚與風鐸,風鈴聲可驅趕飛鳥,避免鳥糞滴落或累積在大雁塔上;第六層簡介地震儀器;第七層作為遊客觀景之用。
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杜甫站在第七層券門口,憑欄遠眺,強風不停的吹!現今二層以上的券門口,都有木柵欄和強化玻璃。頂層玻璃中上方有個圓形通風小孔,供遊客用手機照相。券門口雖無強風,夏天站在塔內也不悶熱。
站在第七層南券門往下看,山門前面是大唐不夜城和南廣場,廣場中央有座玄奘銅雕像,東南方不遠處為大唐芙蓉園(即曲江池);站在北券門向下看,玄奘三藏院後方北廣場的音樂噴泉,號稱亞洲最大;兩旁有王維和懷素等人的石雕像,六公里外是西安火車站。
今日的大雁塔,位處明代城牆之外,唐代則在長安城南城牆內的晉昌坊。唐朝以來,古樸巍峨的大雁塔,宛如「摩天大樓」般,是遊人必訪之地,現在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