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醫療植入物是用來彌補生物結構缺失的人造設備,例如心律調節器;這些裝置能支撐或增強受損的生物結構,迄今已拯救無數生命。然而,植入式裝置迄今無法突破的瓶頸就是電力來源,一旦電力耗盡,使用者必須設法充電或更換裝置,才能維持其功能。
有鑑於此,科學家希望找出新的電力來源,利用人體自身細胞產生的電力為植入式裝置供電。位於德國德勒斯登(Dresden)的新創公司Celtro GmbH,正在研發新技術,目標是讓未來的植入式裝置不會有斷電問題,也不須充電或替換。
Celtro GmbH的聯合創辦人暨董事總經理堤普(Gerd Teepe)表示:「依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半導體的體積會持續縮小,運算速度不斷加快,功能持續提升。目前的半導體技術非常強大,每秒可以執行1兆億次運算,但消耗的能源卻不到1瓦特(watt)。而生物體能夠維持自身功能完整性,並與周遭環境相互作用,消耗的能源夠更少。因此,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我們將可利用生物自身產生的電力,讓植入式裝置持續運作。」
堤普擁有半導體專業知識,他曾在摩托羅拉(Motorola)、超微(AMD)、格芯(GlobalFoundries)等科技大廠效力多年,致力研發電晶體的節能技術。提普表示:「我們深入研究鰭式場效電晶體(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全空乏絕緣上覆矽(FDSOI)等製程技術,設計出超低功耗的電路。」
Celtro GmbH的另一位創辦人是心臟病學家、電氣生理學家皮爾考斯基(Judith Piorkowski)博士,他表示:「細胞以糖為能源,並將其轉化為電能和動能。心臟有數十億個細胞,只要取得這些細胞產生的一小部分電能,就能為心律調節器等植入物提供運作所需的能源。」
研究人員也試圖模擬膠原蛋白(collagen)的構造,設計用來製造植入式裝置的材料。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加齊特(Ehud Gazit)教授,已率領研究團隊研發出類似膠原蛋白的材質,可產生電流,為小型植入式裝置提供電源。
加齊特教授表示,電力來源是植入式裝置的最大限制,最新材質將可解決電力供應問題。他指出,膠原蛋白的構造強韌且具有彈性,目前主要應用於醫療領域,不過,膠原蛋白的分子結構非常複雜,目前的應用範圍有限。
加齊特教授在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報告中指出,研究團隊已運用奈米技術設計出類似膠原蛋白結構的膠狀材質;這種新材料具有類似膠原蛋白的強韌和彈性,並且能產生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ity)。
加齊特教授解釋,透過壓電效應,他們研發的新材質可接受並產生電流;如果這種膠狀材質成為植入式裝置的主要結構,將可解決現在的充電問題,免去充電、更換的繁瑣手續,大幅提升植入式裝置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