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先農壇的耤田。圖/謝貴文
文/謝貴文
中華民族以農立國,農業關乎國計民生,歷代王朝無不視為根本大事,也將祭拜農神列為重要祀典,不僅塑造出先農、田祖、先嗇、炎帝神農氏、后稷等農業始祖,亦祭拜風、雲、雷、雨、土地、坊、水庸等與農事有關的自然物,乃至代表時節的太歲、句芒及可帶來雨水的龍王等。
「先農」一詞最初見於秦代,乃出於古人報功崇始的觀念,泛指最早教民耕種的農業創始者,而非具體的某一個人或神。漢文帝因感農事之重要,而開始親耕耤田,以倡導天下勤於農耕,同時也附帶祭祀先農。東漢又將祠祀先農推廣至地方層級,此時祂已被視為神農炎帝。
結合祭祀先農的耕耤禮,為歷代王朝所延續,如唐太宗即「親祭先農,躬御耒耜,籍于千畝之甸」。明朝建都南京,明太祖在天地壇西邊建立山川壇,祭祀太歲、先農、山川諸神,並將祭先農列為國家大祀,後改為中祀。明成祖遷都北京,仍循舊制建壇祭享先農,並行耕耤禮,但歷任皇帝親耕親祭僅有十五次。
清朝沿襲前朝制度,但重視程度顯有過之,在其二百六十八年間,皇帝親祭親耕多達百次。其中尤以雍正最為熱衷,在位十三年共親祭十二次,且在親耕耤田三推後再加一推,並諭令各地方設立先農壇,擇「潔淨膏腴之地」作為耤田。
與其他壇壝不同,先農壇並非獨立存在,而是配合耕耤禮所設,且除露天祭壇外,還建有屋舍作為安奉先農神位及收貯祭器、農具、耤田米穀之用,也供看守祭壇與耤田之農民居住。
清代台灣各府、廳、縣也都設有先農壇,但較規制簡單許多,大多位在東門城外,此乃因農業社會依四時作息配合方位,東邊代表春耕,故東門常命名為「樂耕」、「迎春」等,東門外亦有「春牛埔」之地名。每年各地官府皆會依禮部擇定的仲春吉期舉行耕耤禮,台灣府城由巡台御史主祭先農,再由知府代表親耕,秉耒九推九返,海防同知與知縣在旁協助播種,耕畢率耆老、農夫朝皇闕行三跪九叩禮。
曾經遍布天下的先農壇,隨著帝制崩解多已不存,所幸北京尚保存完整一處,為此一祭祀制度留下見證。
此處為永樂十八年(一四二○)明成祖所建,現存古建築除先農神壇外,尚有太歲殿、皇帝更換禮服的具服殿、準備祭品的神廚、貯存耤田收穫穀物的神倉、皇帝親耕後觀看大臣續耕的觀耕台、祭祀後犒勞百官的慶成宮。在觀耕台下尚闢有一畝三分地的耤田,重現皇帝與眾大臣揮汗親耕的場景。
先農壇與耕耤禮雖然是帝制時期的產物,但其中所體現重視農業、報本反始、關懷民生的用心,仍值得後世為政者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