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那爛陀大學遺址。圖/資料照片
那爛陀寺(那爛陀大學)相傳於五世紀初成立,歷代擴建,最後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和佛教最高學府。唐代玄奘大師曾在此留學。圖/妙熙
為各大專院校香海社團學生開示
時間:2007年1月20日
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屏東師範大學劉慶中校長,各位法師、老師、同學們,大家晚安!
佛教是一個青年的宗教,從釋迦牟尼佛到所有的佛菩薩都沒有鬍鬚,不像神明,如關雲長、王爺有鬍鬚。佛菩薩不但沒有鬍鬚,也沒有拿武器,是慈悲、和平的象徵。佛教在歷史上,從未參與政治革命,或主張打倒哪個人。所以,佛教是個和平、慈悲的宗教。
在佛教裡,有很多傑出人物都是青年時期成就事業的,例如釋迦牟尼佛三十一歲成道;唐三藏玄奘大師二十六歲到西天(印度)求法,溝通中印文化,做了中國第一位留學生,是中華民族在國際上揚眉吐氣的第一人;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六歲開悟,作了一首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以「無住生心」,找到人生的安心處,更成就了禪宗「一花開五葉」的繁榮景象。
對於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的錢穆博士,曾推崇《六祖壇經》為研究中國文化必讀的九本書之一。僧肇大師三十歲作《肇論》,被公認為中國著名的哲學家,目前各大學圖書館都收藏有《肇論》這本書。
佛教傳入中國,到了明朝,明太祖朱洪武,以自己曾是和尚,登基做皇帝為鑑,深怕又有和尚想做皇帝,便將出家人集中到深山叢林裡,由國家統一來供養,佛教自此脫離社會。
佛教原本是在人間的,例如佛世時代,每天早上,佛陀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位羅漢弟子外出托鉢乞食,藉此宣揚佛法。興建在五世紀的那爛陀大學,是世界第一所大學,中國大乘八宗共祖的龍樹菩薩曾經在那裡擔任校長,一千三百年前,玄奘大師也曾到那裡求學。其實,過去的「叢林」就是大學的意思,但到了現在,意義已經改變,殊為可惜。
五十年前,台灣首次舉辦的大專青年學佛活動,是當時三十歲的我星雲發起的,也是受到救國團執行長宋時選先生的鼓勵而辦的,他說:「佛教太老邁了,可以舉辦一些青年活動,帶動生氣。」當時蔣經國先生主持的大專院校活動──青年救國團,正如火如荼地展開。那時我年紀輕,心想:我一無所有,連掛單都困難,怎麼辦大專青年活動?但是又想:不妨試一試!
那時候,我經常在《自由青年》、台大學生雜誌投稿,因而認識一些青年。如以寫《野鴿子的黃昏》聞名的王尚義;翻譯《禪學的黃金時代》,現在在美國三藩市大學教書的吳怡教授;曾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張尚德等。我約他們到台北善導寺,商討舉辦青年學佛活動事宜。他們告訴我:「青年不喜歡佛教,因為佛教徒在殿堂裡,總是閉起眼睛,一副老僧入定的樣子,不符合青年活潑的性格。」我說:「我們可以改變方式,舉辦一些活動。」商討結果,決定下個星期天開始籌畫。那時沒有聚會的場所,也沒有遊覽車、交通車,乘車不方便,於是大家商量好星期天上午十點,到台北郊區的名勝圓通寺聚會。
解散後,正當大家歡喜地準備離開,善導寺一位當家師跑來找我,他說:「我告訴你,下次你不可以把年輕人帶到善導寺。」我一聽,心想: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你不喜歡?接著他說:「現在佛教很窮,青年人只會花錢,我們應付不了。」我一聽,「唉!這的確是事實,總不能為難人家。」正當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台糖公司人事室周宣德主任,正巧朝這邊走來,我和他是知交,一看到他,我很歡喜地對他說:「這個星期天,我邀了許多年輕人到圓通寺參觀、禮佛,但我臨時有事要回宜蘭,拜託你好嗎?」他說:「沒有問題,交給我辦。」我見他這麼爽快,就跟他說:「對不起!那些青年人抵達的時候,希望能有一點糖果跟他們結緣。」他也說:「沒有問題、沒有問題。」我想他是台糖公司的人事主任,應該有能力做到,心裡也很高興。從此,舉辦大專青年學佛活動就由他接手了。
後來加拿大多倫多華僑詹勵吾先生知道這個消息,非常高興,「佛教有救了!佛教有青年了!」他把位於重慶南路的一棟四層樓房子奉獻出來,做為大專青年學佛的活動基金,周宣德先生知道後,如魚得水,很是高興。
周先生後來又辦了慧炬雜誌社,也在學校設立講座、獎學金。
時光迅速,不覺五十年就過去了(一九五七~二○○七)。有人願意成就這個活動,讓我沒有負擔和困難,當然很歡喜,但也覺得可惜,我一心想辦好青年活動,結果在台北辦不成,只有再回去宜蘭。
過了十年,大專青年學佛活動在各個學校熱烈展開,雖然對政府而言,是個敏感問題,不過,由於是學校同意組織的社團,也就接受了。那時候有一些大專院校邀我去講演,我記得,有一次台北師範學院(現在的台北師範大學)已經貼出海報,告知大眾我何時要來講演,後來學校卻向我道歉:「對不起,國民黨中央黨部不答應。」這又是一個挫折。(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