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芭蕾舞學校採拱頂設計,大幅節省建材和施工時間。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氣候變遷和住房短缺成為全球關切議題,日前在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十六次締約方會議(COP 26)上,與會各方對這兩個議題已進行廣泛討論。
聯合國的報告指出,營建業和建築共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逾四分之一;與此同時,根據線上地產商Realtor.com的調查,美國的住房短缺已達五百二十四萬戶。欲應對這兩種危機,有賴更永續、更高效的建築結構,古巴後革命年代的建築設計,或許能提供解決方案。
一九五九年,卡斯楚(Fidel Castro)發動革命,推翻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獨裁政權後,為了改善古巴民眾生活品質,當局擬定一項大規模建造新屋、學校和工廠的計畫。
然而,這項計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窒礙難行,原因是古巴受到制裁,供應鏈中斷導致傳統建築材料短缺。
為了克服這項難題,當地的建築師決定尋找效率更高,使用材料更少的工法。經過研究,他們決定採用早在十世紀就在地中海東部盛行的技術:拱頂設計。建商使用快乾水泥把瓷磚粘合在一起,製成拱形屋頂的底層,之後再用普通水泥或石灰砂漿把拱頂加厚。
這種技術不需使用昂貴的機械或使用大量木材製作模板,大幅降低所需材料和成本,且堅固耐用。
這項技術也被歐美的建築師採用,例如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和紐約中央車站,均可見到拱頂設計元素。
美國研究機構「技術調查中心」(The Center of Technical Investigations)指出,拱頂結構具有經濟效益,前景可期,該機構的工程師和建築師,正合作開發價格合理的拱形建築。技術調調查中心的教學部門,也開始向學徒傳授這種建築技術。
技術調查中心的專家指出,結合現代的自動化製程和傳統工藝,推動「改良版傳統建築」,將能打造價格實惠且優雅的住宅,減輕民眾購屋負擔,緩解住房短缺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