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花果樹建造的橋梁,被譽為工程奇蹟。圖/網路
編譯/潘楠慕
分布在印度東北和孟加拉的跨境民族卡西族(Khasi),在梅加拉亞邦泰爾納村(Tyrna)已生活數個世紀。由於當地常年多雨,渡河不易,卡西族巧妙地使用無花果樹建造天然橋梁。如今,這項古老的技術正被歐洲城市引用。
卡西族原住民席姆里厄(Shailinda Syiemlieh)表示,這種橋梁並非由混凝土和金屬建造,而是由河岸邊的巨大無花果樹的氣根組成。席姆里厄說:「這是祖先的智慧,他們無法過河,因此建造了這種『活的』橋梁。」
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根橋」(root bridge)是適應氣候的絕佳範例。天然橋梁不僅提供交通的連貫性,更被譽為工程奇蹟,成為吸引遊客、幫助當地人賺取收入的景點。此外,廣泛使用無花果樹建造橋梁,能減少傳統材料產生的碳足跡,樹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更能穩定土壤,防止土石流。
此外,種植無花果樹也有助保護自然生態,促進生物多樣性。專家指出,無花果樹是松鼠、鳥類和昆蟲的棲息地,根橋也能為野生動物提供移動的通道。
根橋的建造通常需耗時數十年,必須在河岸種植樹苗,等待樹木長出巨大的氣根,並適度引導氣根的成長方向。卡西族傳承的方法,是把氣根綁在竹子或其他木製支架上,最終讓氣根連接在一起,形成密集的框架狀結構。
這種天然橋梁相當堅固,有些甚至可一次容納五十人通行;此外,由於樹木持續生長,根橋成為可再生的建築形式,隨著時間變得更強固,並且能自行修復。
席姆里厄表示:「傾盆大雨帶來湍急水流時,水泥修築的橋會被沖毀,鋼鐵建造的橋梁會生鏽,但根橋沒有這些缺點,有幾座根橋的歷史可追溯到六百年前。」
席姆里厄指出,根橋比現代橋梁更耐用,且成本極低,當地民眾已意識到這一點,並開始修復森林山谷中廢棄的根橋。
慕尼黑工業大學景觀設計綠色技術教授費路德維格(Ferdinand Ludwig)表示,根橋能夠承載的重量或許比不上現代橋梁,但對自然物種有益。這種取之於自然的概念,能幫助現代城市適應氣候變遷。
路德維格指出:「順應自然,對永續未來至關重要。我希望歐洲的建築也能導入這種觀念,把對自然的衝擊程度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