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藝筆記】 說霧

文/陳牧雨 |2021.11.23
1245觀看次
字級
起霧了! 於是,大地一片模糊,山川隱遁,萬物朦朧。圖/陳牧雨

文/陳牧雨

起霧了!

於是,大地一片模糊,山川隱遁,萬物朦朧。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秦少游這麼說霧。

平日非常明顯的高樓,在茫茫大霧中消失;擺渡津口也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視野一片白茫茫。其實大家都知道,秦少游是以大霧,來形容橫在自己面前官場障礙,感嘆這樣的障礙,阻擋了自己的前程,讓自己幾乎迷失了方向。

至於霧是什麼?

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的解釋:「霧是氣溫降低時,地面附近的水蒸氣附著在小塵粒上,凝結成小水滴而漂浮在地表的現象。」

這樣的小水滴會遮蔽視覺,降低能見度,景物因此變得朦朧而遙遠。

宋代葛長庚〈曉行〉早霧詩:「雨餘花點滿紅橋,柳絮沾泥夜不消。曉霧忽無還忽有,春山如近復如遙。」

由於霧的忽無忽有,連帶使得春山忽近忽遠。詩人看到了一個甚是奇妙的景觀。

霧,隱匿了許多東西,使得景物顯現出特殊的美感。卻也令人感到神祕、幽闇以及隱晦與渾沌。

《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有一篇〈大霧垂江賦〉,是一篇寫霧的佳作,其中一段說「乃能中隱毒蛇,因之而為瘴癘;內藏妖魅,憑之而為禍害」,這是令人感到恐懼的霧。又說「戰船千艘,俱沉淪於岩壑;漁舟一葉,驚出沒於波瀾」,這是氣勢磅礴、氣吞山河的霧,將戰船、岩壑俱淹沒。

由於雲與霧非常相似,有人說雲即是霧,霧即是雲。但雲霧其實也有其相異之處。

有一說雲在天,霧在地,所以也有人說霧是地面或湖面或海面上的雲;雲是天空上的霧,然這說法也不太對。如果在高山上遇見雲,與霧一樣朦朧,究竟是雲還是霧?

所以,比較精確的說法,應該是:浮在空中的是雲,浮在地面或水面的叫霧。而且霧會因為陽光出現而消失,雲則會與陽光並存。不過真要清楚的分辨它們,其實也不那麼容易,因此自古以來,「雲」、「霧」常常被一起並稱。

唐代錢起的〈江行無題一百首‧其六十八〉: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窟,猶有六朝僧。

這個雲霧,令人有無限的遐想。

白居易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短詞〈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雖說「非花」、「非霧」;其實在說「似花」、「似霧」。

雖說不是詠霧,其實卻像詠霧。一切短暫一切不定一切迷濛……不過,使人霧濛濛的,確實有些也不是霧。

杜甫說「老年花似霧中看」,是昏花了的老眼。然而春天的繁花盛開,遠觀如煙似霧,被稱作「花霧」或「煙花」,這可跟老眼無關。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宋代曾覿也有「回首舊遊何在,柳煙花霧迷春」一句,都是這種說法。

至於五代李煜〈菩薩蠻〉中有一句「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這是闋豔詞,描述李後主與小周后趁著輕霧籠罩的夜晚幽會的情況,花明則春情蕩漾。有霧則可匿蹤,但霧不能太濃,太濃易迷路;月不可太亮,太亮則易顯露行跡。接著「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把躡手躡腳赴情約的小周后,描寫得非常生動。

看來後主真是高手,「情」、「詞」俱佳。只可惜錯生在帝王家,枉做了亡國君主。每思至此,常令人長嘆不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