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幽思】 蓑衣

文/宋玉澄 |2021.11.18
2710觀看次
字級
蓑衣的歷史悠久,縱橫古今近三千年。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孩童期,生長在台灣南部鄉下。走出家門不遠,就會看到四處都是青綠齊整的稻田;落雨的時候,農人們還會順著田壟巡田。

他們肩扛著鋤頭,身上穿了一種特殊的服飾:上身像斗篷,過腰;下身如裙,及膝;咖啡色,像是某種樹葉或樹皮。小小的心靈裡,就烙下了一幅在田裡巡視的將軍印象,不怕烈日,也不懼大雨,讓人心生敬畏。

長大了,知道那種服飾叫蓑衣。農人穿、漁人穿,甚至打仗的人們也穿;中國人穿,朝鮮、日本人,東南亞人也穿。從上古穿到二十世紀的六○年代,縱橫近三千年。

據說,在冷兵器時代的黃帝與蚩尤鏖戰時,戰士們都穿著編織的樹皮、野草當作保護的盔甲或偽裝隱身的戰服,但這只是推測。有史可證的是,在二千五百年前的《詩經‧小雅‧無羊》寫道:「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記錄了當時人們穿蓑戴笠的情況,更在農漁兵外增加了牧人一族;顯然在遠古時代,沒有麻棉等物的發明前,以野草、樹皮編織的蓑衣成了全民服飾,可以防寒、擋雨,還可以遮蔽身體,是一種多功能、全方位,又取用方便的環保服飾。

隨著時代推移,蓑衣離開了人類衣著史的主舞台,但仍然存在,以農、漁人所用為多。歷代詩文均有不少描寫,最有名的應是唐代柳宗元寫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台灣也有蓑衣,俗稱「棕蓑」。自明代傳入,歷經清、日治至民國約五十年前後,是用棕櫚樹的葉片,晒乾後手工編織完成;穿在台灣人的身上已有數百年之久,早已融入民間生活,如台灣俚語「田嬰若結歸堆,戴笠仔穿棕簑。」(「田嬰」即蜻蜓,看到蜻蜓聚集飛翔,就要穿棕蓑,以防落雨。)

在歷史上,再強盛的帝國也有衰敗消失的一日。而蓑衣的歷史竟盛行了三千餘年,比任何一個帝國都要長久;然終因化纖產品的出現,而結束了它漫長的任務,退出人們的生活舞台。幸運的是,如今仍有人保有此項編織技藝,成為愛好者的收藏。

筆者收藏有三款蓑衣,分大、中、小三型。大者如常人所穿;中者,可能是兒童專用;小者,長不過掌,配件齊全,十分可愛,近乎藝品,掛在書室,常有晴耕雨讀之惕,更當作緬懷過往歲月的見證!

最後要說的是,蓑衣並不好穿,厚重扎人。我親身穿過,才知道幼年時的遠望僅是浪漫風景,在真實的生活裡,那些旁人眼中的風景,都是隱隱重責與刺人的負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