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蓮秀林鄉富世村的砂卡礑,因步道而聞名。圖/鄧榮坤
文/鄧榮坤
初次聽到「砂卡礑」時,被這個從字面上無法解釋的地名所深深吸引,於是,換上球鞋緩步走進這片土地時,悅耳的鳥鳴與砂卡礑溪的水聲,讓旅人暫時遺忘了浮生的喧囂,循著步道走向另一個未被都市文明浸染的聚落。
位於花蓮秀林鄉富世村的砂卡礑,因步道而聞名。砂卡礑步道入口為砂卡礑溪和立霧溪匯流處,沿途平坦且少起伏,吸引許多中老年人到此練腳力,因為寬約一公尺的步道往返路程不長,且沿途景色宜人,十分適合上了年紀的人在這裡找回年輕時的活力。
年輕導覽員說,在太魯閣族語中「砂卡礑」是臼齒的意思,因為早年太魯閣族在這塊土地建構部落時,曾經於墾地築屋工程中,挖掘到一批臼齒而感到歡喜,咸認是祖宗留下的歷史痕跡,於是,將此地稱作砂卡礑。
緩步走進砂卡礑步道,可以看見昔人當年沿著溪流以人工鑿路時,向山壁開鑿的痕跡,潺潺泉水不時從山壁滲出,長滿蕨類的山壁在風雨中,屹立於溪流岸邊,遠方壯麗的山岳、清澈溪流,讓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因為旅人的穿梭而成為亮眼景點。
砂卡礑溪長約十六公里,河床岩石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溪水將岩石琢磨成圓滑樣貌。溪流短、水湍急而不含泥沙,溪水四季清澈,也因為溪水中的微酸溶解大理岩中碳酸鈣成分,溪水常呈現藍綠色,十分美麗。
砂卡礑步道入口位於砂卡礑隧道西洞口外,從入口處循著迴旋梯直下,可到達步道的起點,經過「五間屋」抵達「三間屋」,休息片刻後原路折返。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距步道入口約一‧五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太魯閣語中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步道盡頭的三間屋,因過去有三間屋舍而被喚為三間屋,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指的是一種植物──姑婆芋。
砂卡礑步道緣自於一九四○年,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於溪畔建構水壩,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發電,為了通行方便,而從砂卡礑溪沿岸的岩壁開鑿出一條長約四‧五公里的步道。步道沿途自然生態豐富,植物以榕樹類、蕁麻科、樟楠類、蕨類植物等為主,還有人為種植的變葉木、麵包樹、聖誕紅等等,眼尖的旅人還可以從樹林間,發現有綠繡眼、松鼠、獼猴等野生動物來回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