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賞析】 陸游的莘渭之志

文/宋滌姬 |2021.11.16
1133觀看次
字級

文/宋滌姬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醉歌〉中自述:「讀書三萬卷」、「學劍四十年」。這樣一位文武全才,為何走上詩人之路?在他的〈初冬雜詠〉寫道:



書生本欲輩莘渭,

蹭蹬乃去為詩人。

囊中略有七千首,

不負百年風月身。



陸游原先的理想是紹繼前賢,走上「莘渭」之路,但未能成就,才轉而成為詩人,以詩歌事業自許。

什麼是「莘渭」?這是用兩個地名來代稱賢相。《孟子‧萬章上》:「伊尹耕於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莘」代指商湯名相伊尹。《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渭」代指周朝的太師呂尚,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姜子牙。

伊尹、呂尚這兩位賢相是陸游效法的對象,陸游對他們非常推崇。〈雜感〉前八句寫道:



莘渭二老人,耕釣俱白首。

功烈在人間,如天有北斗。

方其未遇時,自處固不苟。

夫豈邀虛名,欲眩千載後?



這兩位賢相的功績,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令人高高仰望。他們得遇明主時,已是白髮老人。而在出仕之前,他們學習堯舜之道,修養自身,固守節操,不沽名釣譽,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來自我要求。

陸游「書生本欲輩莘渭」和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心願同出一輒,都想打造太平盛世。然而陸游仕途不順,無法在政治上大展身手,看到唐朝李泌在晚年當上宰相一事,讓他深有所感,作詩〈讀李泌事偶書〉:



莘渭當時已誤來,

商山芝老更堪哀。

人生若要常無事,

兩顆梨須手自煨。



這首詩表面寫李泌的宦海沉浮,其實澆自己胸中塊壘。

首句用「已誤來」三字,感嘆自己和當權者的理念南轅北轍,從政經歷充滿挫折。第二句的「商山芝老」就是秦漢時期的隱者「商山四皓」,相傳這四位白髮老人曾作一首〈紫芝歌〉,因此「商山芝老」代指隱逸之士。

陸游雖然在政壇受到打壓,不被重用,但被罷官時,報國無門,豈非「更堪哀」呢?末二句描述李泌一生最榮耀的時刻,是他輔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時,肅宗親手燒熱兩顆梨賞賜給他。言外之意是希望君王能如唐肅宗一般,拿出魄力來收復失地,並期許自身能像李泌這樣為國家出謀畫策,安定宇內,和皇帝君臣相得。

可惜南宋當時由主和派掌權。不忘國恥、一心報國的陸游,只能在末二句用「無事」二字,透露「欲說還休」的無奈之意。陸游有心匡復國土,經世濟民,但時局如此,不覺竟將心事帶入夢中。〈二月一日夜夢〉:



夢裡遇奇士,高樓酣且歌。

霸圖輕管樂,王道探丘軻。

大指如符券,微瑕互琢磨。

相知殊恨晚,所得不勝多。

勝算觀天定,精忠壓虜和。

真當起莘渭,何止復關河。

陣法參奇正,戎旃相蕩摩。

覺來空雨泣,壯志已蹉跎。



即使在夢中,陸游關心的,還是北定中原,良相治國,河清海晏。夢醒時分,知曉壯志蹉跎,不覺涕泣如雨,只能將心事付諸筆墨,寫下自己夢中規畫「真當起莘渭,何止復關河」的未來前景。

陸游習武學文,時時抱持「莘渭」之志,可惜時運不濟,有志難伸。他便轉而勤耕詩壇,在文學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正如他〈遊山西村〉所述:「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