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十八臂準提觀音菩薩像鏡(背面)/高麗時期/
韓國首爾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五)人間淨土重視人群的融洽
佛教裡經常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來形容佛的法身之大。佛是什麼樣子?從橫的方面說,佛的法身遍滿十方法界;從豎的方面說,佛的法身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三世永恆,不生不滅。在人間淨土裡,「群我之道」也是效法佛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精神。
人與人相處,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我不知道!」其實,這就表示自己不能「橫遍十方」。或者說:「你沒有通知我!」「你沒有報告!」這表示對上、對下不能「豎窮三際」。
曾經有一個徒弟問我:「師父,你覺得自己這一生有什麼長處嗎?」我說:「我從善如流、與人為善。」如何從善如流、與人為善?只要你說得對、做得好,我就贊同你。確實,我這一生在從善如流、與人為善當中,得到很多的利益。
有的人因為沒有從善如流、與人為善的習慣,日子就過得很辛苦。
有一個徒眾在某一個寺院服務,信徒常常來訴苦說他不夠慈悲、不夠親切。第一次,我對這個徒眾說:「以後信徒來到道場,你要請他吃茶、吃飯。」第二次,我又對他說:「信徒來,你要去招呼,要對人好。」這位徒眾聽我的話後,很努力的照做。只是,無論怎麼做,都做不好,讓他很懊惱。
後來他寫了一封信給我,信上引用一個譬喻。有一天,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因為不會游水,跟烏龜說:「烏龜,你能不能渡我一程,讓我坐在你的背上過河?」
烏龜一聽,說:「你是毒蠍,萬一你螫了我一口,那還得了!」
毒蠍連忙說:「不會啦!我要是毒你,對我也不利,你受傷,我也會跟你一起沉下水了。」
烏龜想了想,覺得有道理,便說:「好!就給人方便、與人為善!」就這樣,毒蠍坐在烏龜的背上過河了。
不過,毒蠍畢竟是毒蠍,當烏龜帶著毒蠍游到河中央的時候,毒蠍竟然就螫了烏龜一口。烏龜大喊一聲:「哎呀!」整個身子開始往下沉。
烏龜一邊沉一邊罵毒蠍:「早知道我就不要帶你,你的心好壞,你說你不會螫我,你看!還不是螫了?」
這時候,毒蠍語帶歉意的說:「對不起!我也知道螫你一下對你我都不利,可是我實在是螫習慣了,不自覺的螫了你一口。」
這個徒眾告訴我:「師父,我就像那隻毒蠍,惡習太深,常常不自覺的惡習就現前。」
對於他的認錯,我很感動。一個人肯承認自己是毒蠍,還是有救、有希望的。相反的,不知道自己的惡習,那才是可怕。
群我之間,要時時覺得自己不夠、自己不能、自己不好、對不起人,積極的想要待人好。總之,常懷慚愧、感恩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六)人間淨土重視環境的潔淨
人間淨土除了重視身心的均衡、調和,也注重環境的潔淨。多少年來,國際佛光會於世界各地發起掃街、淨灘、植樹等活動,推動使用環保碗筷、資源回收、垃圾分類等行動,都是為了響應環保所做的工作。甚至佛光山在僧信二眾的辛勤之下,以廢紙回收所得,建立彰化福山寺、鳳山講堂,增加佛光、南華兩所大學的建校基金,也都不僅止於經濟考量,更基於共創整潔環境、建立環保共識的理念。
佛教講「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人與動物,乃至人與大自然,都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因此,人們在消除內心塵垢的同時,對於外在環境的汙染,也應該予以重視;藉由對外在環境的維護,同時也能讓心裡得到淨化,如此一來,淨土不就現前了嗎?
(七)人間淨土重視社會的安定
一個社會的不安定,究其原因,不外:製造噪音、隨意停車、交通不讓步,想上街頭抗議就上街頭抗議、想罵什麼人就罵什麼人等等。
社會不安定不是大家的福氣,過去我提倡「人人做警察」,不是只有警察才當警察,每一個人都要做警察,共同維護社會的秩序。
在美國,有一個東方小孩喝汽水,喝完後空罐子隨便朝地上丟掉。一個老太太看到,說:「小朋友,站住!把汽水罐撿起來,不可以亂丟垃圾。」東方小孩眼睛一翻,「關你什麼事情,要你管!」老太太說:「怎麼不要我管?你一個汽水罐子丟下來,讓我們的社區變得髒亂不堪,房地產會跌價,怎麼不關我的事?」
在佛教的戒律裡,有一條戒叫做「不妄語」戒。事實上,看到了不說也是妄語,例如你明明見到小偷,警察詢問你:「看到小偷嗎?」你知道卻不說,這也是犯妄語戒。中國人一向明哲保身,所謂「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因為沉默的大眾太多,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也就變得更猖狂。所以,今天這個社會需要人人做警察,共同來維護倫理秩序,勸導明因識果。
(八)人間淨土重視國家的祥和
有人問:「佛教徒要不要關心國家社會?」當然要,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家,人民又該怎麼辦?再說,如果不關心國家社會,國家社會還需要佛教嗎?
佛教對社會國家有什麼利益?在佛陀成道後的一、兩百年間出生一個國王,叫做阿育王。阿育王的時代略等於秦始皇時代,他的性格、功業也和秦始皇一樣,秦始皇併吞六國,統一中國,阿育王則是打敗印度所有小國,統一印度。
自阿育王統一印度各個小國以後,他以征服者的姿態到各小國去巡視。當民眾扶老攜幼站在路邊迎接時,他看到那許多迎接的人,眼睛裡射出懷恨的眼光。阿育王這才深深感覺到:「表面上我是征服這許多國家,但是在人民心裡,卻是打從心底不服從、不服氣!」
之後,他改以佛教的慈悲、仁愛來為老百姓服務,給民眾歡喜、給民眾方便。兩年後,他再出去巡視,這一次,大家一樣扶老攜幼來迎接,不同的,從他們的眼神中,已經可以看出是心悅誠服。
從此,他悟到一個道理:「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過去用戰爭來征服諸小國,並不是真正的打勝仗,如今推行佛法的慈悲,給人方便、給人利益,法的勝利才是真正的勝利。
《維摩詰經》的經文雖長,主要昭示一個道理:每一個人只要有佛法,就一定能勝利!
(九)人間淨土重視國際的和平
今日世界到處都在講說「和平」的重要,但是如何才能達到和平?佛法注重內心的淨化,認為不平等的根本,是源之於人的無明、我執、欲望。要想促進世界和平,首先應從人們的心靈淨化做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羅斯福總統想知道戰爭以後如何維持世界的和平,便發了一通電報到中國詢問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回覆說:「無我、慈悲,就能達到和平。」
「無我」,是消除、化解「我的思想」、「我的意見」、「我認為」、「我要什麼」的執著。「慈悲」,是待人好,立場互換。無我,則無對待、無顛倒,就不會有糾紛;慈悲,沒有敵人,就能走遍天下。所以,從實踐佛教的無我、慈悲做起,便能幫助完成世界和平的理想。